:::
一毛不拔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一毛不拔
ㄧ ㄇㄠˊ ㄅㄨˋ ㄅㄚˊ
yī máo bù bá (變)yì máo bù bá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ī máo bù bá (變)yì máo bù bá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一毛不拔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詞典重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ī máo bù bá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一毛不拔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yī máo bù bá | ||||||||||||||||||||||||||||
釋義:
一根毫毛也不願意拔取。比喻自私自利,不肯貢獻出些微的力量。語本《孟子.盡心上》。後亦用「一毛不拔」形容人非常吝嗇。△「愛財如命」、「摩頂放踵」 |
|||||||||||||||||||||||||||||
典源: 《孟子.盡心上》孟子曰:「楊子1>取為我2>,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3>兼愛4>,摩頂放踵5>利天下,為之。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 〔注解〕
(1) 楊子:楊朱,生卒年不詳,字子居,戰國時衛人。其學說主張「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與墨子的兼愛思想正好相反。
(2) 為我:即貴己學說,一種個人主義的學說,為戰國時楊朱所主張。
(3) 墨子:墨翟(西元前501∼前416),戰國時魯人。著有《墨子》一書,提倡兼愛、非攻、節用等學說。主張消弭戰爭,宣揚和平,自成一家之言。為墨家思想的代表。
(4) 兼愛:戰國時墨翟所倡導的學說。主張平等之愛,無親疏厚薄的不同。
(5) 摩頂放踵:比喻捨身救世,不辭勞苦。摩,通「磨」,磨損。踵,音ㄓㄨㄥˇ,腳後跟。見「摩頂放踵」。
|
|||||||||||||||||||||||||||||
典故說明: 春秋戰國時期是個百家爭鳴的時代,許多思想家都提出自己的學說主張,以期能對治理國政有所幫助。而戰國時候,楊朱的貴己學說和墨子的兼愛學說恰巧形成強烈的對比。在《孟子》書中就很清楚扼要地指出了兩人思想的差別。孟子說:「楊子主張為我,一切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打算,即使是拔出一根毫毛那樣微小的東西而對天下有利,也不肯做。然而墨子的兼愛主張,卻是一種平等之愛,縱使是磨禿了頭頂,走破了腳後跟,只要是有利於天下的事,他便會奮不顧身的去做。」後來「一毛不拔」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演變而出,比喻自私自利,不肯貢獻出些微的力量。今亦用於形容人非常吝嗇。
|
|||||||||||||||||||||||||||||
書證:
|
|||||||||||||||||||||||||||||
辨識:
|
|||||||||||||||||||||||||||||
參考詞語:
|
|||||||||||||||||||||||||||||
辭典附錄:
修訂本參考資料:本指戰國時楊朱所倡的為我、貴己學說。語本孟子˙盡心上: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後用以譏諷人極端吝嗇、自私。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都像你這一毛不拔,我們喝西北風!文明小史˙第五十五回:王明耀是一毛不拔的,也混在裡面,白吃白喝。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成語典_一毛不拔 | ||||||||||||||||||||||||||||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