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情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人情
ㄖㄣˊ ㄑㄧㄥˊ
rén qíng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rén qíng |
解釋:
1. 人的感情。
2. 常情、世情。
3. 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情面。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人情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詞典重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rén qíng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人情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陳章錫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情指人所其有的喜怒哀懼愛惡欲等七種情感的統稱。〔禮記.禮運〕中說:「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文中說人情有七,〔中庸〕僅有喜怒哀樂四情,〔左傳〕以喜怒哀樂好惡為六情,孫希旦〔禮記集解〕認為:「蓋人值所好則喜,值所惡則怒,得所受則樂,失所愛則哀,而於所怒所哀之將至而未至者則懼,故總之為四,析之則為六 ,又析之則為七也。」依此說,七情中含有可以相通的。〔禮運〕又有:「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也,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這可能是說欲、惡二者足以概括七情,因為喜和愛二者可以從欲分出,怒、哀、懼三者可以從惡分出。人情既是不學而能的,便可說是與生俱來的,現在心理學也如此說。不過情的出現,乃是一種衝動,如心之欲惡不可見,但出現後可能十分強烈,故須要禮來加以調節。王夫之〔禮記章句〕中說:「先王齊之以禮,既不拂人之情,而於飲食男女之事,使各獲其應得,其於死亡貧苦之事,又有以體恤而矜全之;至於非所欲而欲,非所惡而惡,則雖飾情以希求而終不可得,則變詐不售,而人皆顯白其情以歸於大同矣!」這個說法,參照〔中庸〕和心理學,可以知道人情不可免,但卻可以調節而不失其中。在中國哲學中屬道德論,在心理學中則與健康有關,因為任憑情感毫無限制的發洩,既傷害自己的身體,也傷害與別人相處的和諧。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人情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jîn-tsîng/lîn-tsîng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閩南語辭典_人情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