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知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先知
ㄒㄧㄢ ㄓ
xiān zhī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xiān zhī |
解釋:
1. 預先知道。
2. 知覺智慧比一般人高的人。
3. 預言家。常指宗教上能傳達神意、預知未來以警覺世人的人。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先知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詞典重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xiān zhī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先知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Prophet |
作者: | 查時傑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先知指基督教〔聖經〕中〔舊約全書〕中所提及的上帝之代言人;從摩西的時代起,摩西與其兄長亞倫就成為先知,向其以色列族民傳達上帝的指示。到西元前十一世紀之初,從先知撒母耳起,上帝又不斷選召先知們出來告誡、指導、訓誨、斥責或懲罰那些背離上帝的以色列統治者和眾平民百姓,這些先知們共同的特徵是出身微寒,同情被壓迫者,所以往往不顧自身的安危,直言不諱抨擊時弊。先知靠著上帝的默示而行動,也樹立了上帝的權威,維護了被壓迫者的利益。依〔聖經〕記載,從西元前八世紀起,有一些先知把自己由上帝那兒得著的「啟示」記錄下來,因此開創了以色列民族所特有的「先知文學」;而這些記錄或著述就被稱之為〔先知書〕。在〔聖經〕之〔舊約全書〕中,如〔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上,下)〕、〔列王記(上,下)〕、〔以賽亞書〕、〔但以理書〕、〔以西結書〕、〔耶利米書〕、〔何西阿書〕、〔約珥書〕、〔阿摩司書〕、〔約拿書〕、〔彌迦書〕、〔那鴻書〕、〔哈該書〕、〔哈巴谷書〕、〔西番雅書〕、〔撒迦利亞書〕、〔瑪拉基書〕等都是先知書。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先知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客家語辭典
屬性: | 動 名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相似詞: | 【預言家】 |
對應華語: | 先知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客家語辭典_先知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sian-ti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閩南語辭典_先知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