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分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fēn |
解釋:
1. 將整體變成若干部分,或使合在一起的事物離開。與「合」相對。
2. 配與、給與。
3. 分擔。
4. 辨別。
5. 由總機構中分出來的。
6. 區別、不一樣之處。
7. 成績或競賽勝負的記數。
8. 量詞:(1) 計算重量的單位。一兩的百分之一。 (2) 計算地積的單位。一畝的十分之一。 (3) 計算貨幣的單位。一元的百分之一。 (4) 計算時間的單位。六十分為一小時。
9. 數學上用來表示分數,或直接指分數。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fèn |
解釋:
1. 一個人在社會中所擁有的名位、職責、權利的範圍。
2. 人情關係。
3. 構成事物的質素。
4. 整體中的局部。同「份」。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分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一]fēn |
解釋: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二]fèn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分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作者: | 博元龍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名詞解釋: 「分」在荀子的思想體系中,是一種重要的概念,他的理想是在締造一個禮治社會,而「分」就是建立禮治社會的必要條件。 荀子說:「分均則不偏,執齊則不壹,眾齊則不使。」又認為「兩貴之不能相事,兩賤之不能相使。」為了避免爭亂貧敝,「故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貧富貴賤之等,足以相兼臨者,是養天下之本也。」荀子以為一個完全平等的社會,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他所嚮往的理想社會,是一個有等差有秩序的社會,以便於事務的有效運作。「分」的功能在使貴賤有差,長幼有序,貧富智愚各有所宜。消極之意義在使人守分守序,不相爭奪;積極之意義在分工分職,增進福祉。所以荀子肯切地說:「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無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 人類必須營群居生活,在群居生活中,「分」有其必須,所以荀子提出了「明分使群」的理念。他說:「離居不相待則窮,群居而無分則爭,窮者患也;爭者禍也;救患除禍,則莫若明分使群矣。」於是主張以禮治國,依禮而定分,使人盡其才,各司其職,又各有應得之「分」(ㄈㄣˋ)。 「分」可歸為二大類:一為倫常之分:係依據血緣、婚姻而定,如父子、兄弟等,這是天生的,非人力所能改變。二為社會地位之分:荀子主張依個人的品德、學問、才能等條件來分。他說:「上賢使之為三公,次賢使之為諸侯,下賢使之為士大夫。」又說:「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宜。」社會的地位既是依據個人所能貢獻的來分,就必須打破傳統的封建世襲制度。因而說:「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不能屬於禮義,則歸之庶人。雖庶人之子孫也,積文學,正身行,能屬於禮義,則歸之卿相士大夫。」人的社會地位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每一個人要靠能力取得適合能力的位置。 荀子不僅主張社會要有「分」,並強調天人之分。他說:「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是荀子認為天有天職,人有人職,人固不能與天爭職,也不必仰賴於天。荀子以為天只是個自然的本體,不能「降禍賜福」。天顯現出來的,只是春夏秋冬的自然運行,或風雨陰晴的自然變化。人最重要的是順應天道而行,依時令而作來求福,福禍皆人自取,與天毫無關係。天人既分,天就不具任何權威,人不必畏天,或祈天降福,而應該善盡己能,自求福祉。荀子的「天人之分」思想,強調人之自主性,破除災異來自天譴之迷信,在先秦諸子之學說中,可謂別具卓見。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分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英文: | minute |
作者: | 顏啟麟 |
日期: | 2012年10月 |
出處: | 數學名詞釋義 |
名詞解釋: 分是時間或角度的計量單位,記為 。 1. 用在時間上,其基本單位為時(小時)、分、秒。 1分=60 秒 1分=小時2. 用在角度量測,以六十分制來計量時,其基本單位為度、分、秒。 1分=60 秒 1分= 度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分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對應華語: | 分、給、被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客家語辭典_分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客家語辭典_分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客家語辭典_分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音讀: |
hun
|
解釋:
|
|
音讀: |
hun
|
解釋:
|
|
音讀: |
hun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閩南語辭典_分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