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剞劂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剞劂
ㄐㄧ ㄐㄩㄝˊ
jī jué
教育部國語詞典重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jī jué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剞劂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沈津 |
日期: | 1995年12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剞劂,亦作剞 ,刻鏤的刀具。〔楚辭.嚴忌哀時命〕云:「握剞劂而不用兮,操規榘而無所施」。洪興祖補注引應邵曰:「剞,曲刀;劂,曲鑿」。泛指斤斧。又有雕琢刻鏤之意,〔魏書.藝術傳論〕:「蔣少游以剞劂見知,沒其學思,藝成為下,其近是乎?」唐玄裝〔大唐西域記.劫比他國〕:「城東二十餘里有大伽藍,經製輪奐,工窮剞劂,聖形尊像,務極莊嚴」。後泛稱書籍雕版為剞劂,明周履靖〔錦箋記〕題錄云:「剞劂生涯日,詩書藝業長。刻字的侯列位老爺刊同年錄」。況周頤〔蕙風詞話續編〕卷1:「明末海虞毛氏,始取〔花菴〕、〔尊前〕諸集,及宋人詞稿,盡付剞劂」。對於刻板印書的經營者或刻工也多稱之為剞劂氏,如明張煌言作曹雲霖中丞〔從龍詩集.序〕:「茲雲霖將削稿以付剞劂氏」。清王韜〔星軺指掌.序〕:「金陸葉君爰出資重付剞劂氏,為袖珍本」。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剞劂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