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力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lì |
解釋:
1. 改變物體運動狀態(靜止或運行速度)的效能稱為「力」,計算單位為「牛頓」。
2. 人和動物體內筋肉運動所產生的效能。
3. 事物所具有的效能或作用。
4. 才能、能力。
5. 權勢。
6. 盡其所能的。 7. 姓。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力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lì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力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英文: | force |
作者: | 張錦裕 |
日期: | 2002年12月 |
出處: | 力學名詞辭典 |
名詞解釋: 力是一種作用,當它作用於一物體時,可使該物體發生變形,或使其運動狀態發生變化。力是一個向量,表達一力時,必須把它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同時表出,缺一不可。欲測定一力的大小,必須事先定出一個客觀的單位,在工程上,通常所採用的單位是牛頓(Newton, N): 1N=1 kg-m/s2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力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英文: | Force |
作者: | 洪得明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名詞解釋: 力學名詞。能夠改變或傾向於改變物體運動速度或形狀者,稱為力。所謂傾向於改變代表尚未改變之意。對於一個物理系統所作用之力可分為內力和外力兩種。描述一力作用於物體時,必須以其大小、方向及作用點加以說明。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力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音讀: |
la̍t
|
解釋:
|
|
同義詞: | 氣力 |
音讀: |
la̍t
|
解釋:
|
|
音讀: |
la̍t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閩南語辭典_力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