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風喚雨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呼風喚雨
ㄏㄨ ㄈㄥ ㄏㄨㄢˋ ㄩˇ
hū fēng huàn yǔ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hū fēng huàn yǔ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呼風喚雨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詞典重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hū fēng huàn yǔ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呼風喚雨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hū fēng huàn yǔ | ||||||||
釋義:
有召喚風雨的法力。※語或出宋.孫覿〈罨畫谿行〉詩四首之一。後亦用「呼風喚雨」來比喻人神通廣大、影響力深遠。 |
|||||||||
典源: ※宋.孫覿〈罨畫谿行〉詩四首之一(據《宋詩鈔.鴻慶集鈔》引)老牯浮鼻水中歸,綵雉應媒桑下飛。蘿蔦冥冥山四起,數家雞犬煙樹裡。一支新淥漲晴溝,楊柳中間擊小舟。罨畫谿1>頭烏鳥樂,呼風喚雨不能休。 〔注解〕
(1) 罨畫谿:罨畫溪,亦名荊谿。地約當今浙江省長興縣西。以上有朱藤花,遊人競集,如在畫中,故名。清.陳維崧〈沁園春.歸去來兮〉詞:「此去荊谿,舊名罨畫,擬繞蕭齋種白楊。」罨,音|ㄢˇ。
|
|||||||||
典故說明: 風雨的出現本來是自然界的現象,要是有人能「呼風喚雨」,要風雨就有風雨,那就得具有法力了。這句成語出現較早的文獻,可以在宋代詩人孫覿的〈罨畫谿行〉詩看到。孫氏這首詩寫罨畫谿的自然風貌自然風貌,用文字勾勒出一幅江南春天的彩色畫。而其中這一首,詩人用江南隨處可見的池塘、小溪為背景,在溪水淙淙中牯牛溪中戲水,雉鳥林中穿梭,楊柳垂條,雞犬聲相聞,充分描繪出江南水鄉澤國恬淡悠閒的農村自然風光,也讓生活其中的農家顯現與世無爭的清淡幽靜。這首詩中的「罨畫谿頭烏鳥樂,呼風喚雨不能休」更是將江南地區山雨欲來,烏鳥嬉春的景象,描繪得淋漓盡致。烏鳥彷彿有將風雨召喚來去的神通本領。「呼風喚雨」要具法力,所以在戲曲小說中常用來描述法術高明,後來「呼風喚雨」也被用來比喻人神通廣大、影響力深遠。
|
|||||||||
書證:
|
|||||||||
參考詞語:
|
|||||||||
辭典附錄:
修訂本參考資料:比喻神仙道士有颳風下雨的法術。三國演義˙第一回:角得此書,曉夜攻習,能呼風喚雨,號為太平道人。西遊記˙第四十四回:我那師父,呼風喚雨,只在翻掌之間;指水為油,點石成金,卻如轉身之易。比喻人的神通廣大、影響力大。如:他在商業界呼風喚雨的能力,叫人不得不佩服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成語典_呼風喚雨 | ||||||||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