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垂手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垂手
ㄔㄨㄟˊ ㄕㄡˇ
chuí shǒu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chuí shǒu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垂手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詞典重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chuí shǒu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垂手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Ch´ui Shou |
作者: | 董錫玖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術語。舞蹈動作名稱,袖舞的一種姿態。有〈大垂手〉、〈小垂手〉、〈左右垂手〉等。自南朝經唐、宋、元都有有關的記載。梁簡文帝有《大垂手》《小垂手》詩。唐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有:「小垂手後柳無力,斜曳裾時雲欲生。」描述〈小垂手〉的舞態。宋德壽宮舞譜有〈左右垂手〉的動作,包括:〈雙拂〉、〈抱肘〉、〈合蟬〉、〈小轉〉、〈虛影〉、〈橫影稱□〉等動作,可以看出〈左右垂手〉為一種袖舞的基本訓練。元代雜劇劇作家關漢卿在「南呂一枝花」中說:「我也會唱《鷓鴣》舞〈垂手〉。」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垂手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