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草驚蛇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打草驚蛇
ㄉㄚˇ ㄘㄠˇ ㄐㄧㄥ ㄕㄜˊ
dǎ cǎo jīng shé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dǎ cǎo jīng shé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打草驚蛇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dǎ cǎo jīng shé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打草驚蛇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dǎ cǎo jīng shé | ||||||||||||||||
釋義:
擊打草叢以嚇走蛇。比喻某甲受到懲戒,而使某乙、丙等知所警惕。※#語或本宋.鄭文寶《南唐近事.卷二》。後用「打草驚蛇」比喻對付敵人時,行事不密,致使對方有所警覺,而預先防備。 |
|||||||||||||||||
典源: ※#宋.鄭文寶《南唐近事.卷二》1>王魯為當塗宰2>,頗以資產為務。會部民連狀訴3>主簿4>貪賄於縣尹5>,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虵(蛇)驚。」為好事者口實6>焉。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祖堂集.卷七.雪峰和尚》。
(2) 當塗宰:當塗縣的最高行政長官。當塗,地名,或為今安徽省當塗縣。
(3) 訴:告狀、控告。
(4) 主簿:職官名。主管文書簿籍及印鑑。
(5) 縣尹:職官名。一縣的首長,此指當塗縣尹王魯。
(6) 口實:談話、批評的內容。 〔參考資料〕 《祖堂集.卷七.雪峰和尚》師云:「老僧在仰山時,仰山拈經中語問大眾:『剎說、眾生說、三世一切說。為什摩人說?』無人對。云:『養子代老。』借此問闍梨,闍梨作摩生道?」玄沙遲疑。師卻云:「你問我,我與你道。」玄沙便問,師便向面拶身云:「摑!摑!」報慈拈問臥龍:「話是仰山話,舉是雪峰舉,為什摩雪峰招摑?」龍云:「養子代老。」慈云:「打草驚虵(蛇)。」
|
|||||||||||||||||
典故說明: 在宋朝鄭文寶所著的《南唐近事》一書中,曾記載這麼一個故事:王魯,南唐人,生卒年不詳,曾任當塗縣的縣令。他在任上時,貪汙收受錢財。有一天,他在府裡批示案件,其中有一個案件是地方百姓聯名控告主簿貪收賄賂。王魯看了嚇一跳,事實上收賄的不只主簿一人,他也有份,於是在卷宗上批示:「你們雖然只是用棍子打草叢,但是我就像藏身在草叢中的蛇,已經有所警惕。」這件事一經傳揚出去,成為好事的人取笑批評的話柄。後來「打草驚蛇」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行事不密,致使對方有所警覺,而預先防備。
|
|||||||||||||||||
書證:
|
|||||||||||||||||
參考詞語:
|
|||||||||||||||||
辭典附錄:
修訂本參考資料:語本宋˙鄭文寶˙南唐近事:王魯為當塗宰,頗以資產為務。會部民連狀訴主簿貪賄于縣尹,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蛇驚。打草驚蛇比喻某甲受到參懲戒,而使某乙知所警惕。後多比喻行事不密,使對方有所察覺,預先防備。水滸傳˙第二十九回:空自打草驚蛇,倒乞他做了手腳,卻是不好。文明小史˙第一回:第一須用上些水磨工夫,叫他們潛移默化,斷不可操切從事,以致打草驚蛇,反為不美。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成語典_打草驚蛇 | ||||||||||||||||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