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拍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pāi |
解釋:
1. 用手掌或平面的器具輕打。
2. 擊打東西的器具。
3. 發、發送。
4. 利用攝影器將人或物的形象記錄在軟片上。
5. 樂曲的節奏。
6. 量詞。計算音樂節奏的單位。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拍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四]bó |
解釋: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三]pā |
解釋: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二](讀音)pò |
解釋: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一](語音)pāi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拍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英文: | beat |
作者: | 楊慧珠 |
日期: | 2002年12月 |
出處: | 力學名詞辭典 |
名詞解釋: 兩個頻率相近的波列互相干擾時,合成的振幅會產生周期變化的波,此種現象在音波中稱為拍或拍音。常見的例子如同時按到鋼琴上的相鄰二鍵,會聽到另一低音伴隨而生。 如考慮兩個波 y1=Acos2πf1t y2=Acos2πf2t 其中A為振幅,f1及f2為兩個相近的頻率,應用疊加原理可得 相當於一個以平均頻率F=(f1+f2)/2振動的波,但其振幅隨時間而改變,在cos2π(f1-f2/2)t= ±1時為最大時,此稱為拍的現象。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拍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英文: | beat |
日期: | 2003年6月 |
出處: | 資訊與通信術語辭典 |
名詞解釋: 計算機完成一個基本動作,例如傳送一個字,所需的時間。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拍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音讀: |
phah
|
解釋:
|
|
音讀: |
phah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閩南語辭典_拍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南管下四管: 亦稱「檀板」,乃檀木製品,由五片所串成。在樂隊中是執樂節的樂器,執拍者須數「撩」按「拍」(「撩拍」是南管計算節奏的方式),在每個拍位拍擊發聲;若是樂曲演唱時,則由唱曲者執拍端坐。樂曲開始,執拍者須站立,俟拍擊第一拍後始坐下。而樂曲結束時,執拍者亦須起立,此時若有下一位唱曲者,則須前來接拍,音樂隨即演出下一曲。傳遞拍板時應莊重優雅,行禮如儀,此乃南管傳統倫理,充分表現了中國禮樂之風。 雅樂聖樂擊樂: 由兩片竹片組成,上端用繩子串連,演奏時,用手握住一片,並甩動另一片使他們互相撞擊出聲。 |
|
資料來源: | 臺灣音樂館 傳統民族樂器資料庫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