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學相長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教學相長
ㄐㄧㄠˋ ㄒㄩㄝˊ ㄒㄧㄤ ㄓㄤˇ
jiào xué xiāng zhǎng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jiào xué xiāng zhǎng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教學相長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jiào xué xiāng zhǎng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教學相長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
|
漢語拼音: | jiào xué xiāng zhǎng |
釋義:
教與學互相增長。指通過教授、學習,不但能使學生得到進步,而且教師本身的水準也可藉此提高。語出《禮記.學記》。 |
|
典源: 《禮記.學記》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1>也,故曰「教學相長2>」也。 〔注解〕
(1) 自強:自己奮發圖強。
(2) 長:音ㄓㄤˇ,增進、增加。
|
|
典故說明: 《禮記》為十三經之一,大概是孔子弟子及其後學所記。本為許多關於「禮」的單篇文章,西漢戴聖從中選取四十九篇編訂成書,世稱「小戴禮記」,成為現今通行的版本。其中的〈學記〉篇,論述了學習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及教學為師的道理。此段文字是論述教與學互相促進的作用。就像雖然有好菜擺在那裡,如果不去嘗試,就不知它的美味;雖然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學習,就不知它的美好,所以一定要學習過後,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的地方;接著,透過教學,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缺乏在哪裡。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後能自我反省,要求自己要更進一步的學習;知道自己的困惑缺乏,然後能自我勉勵,學不懈怠,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增長的。後來「教學相長」被用來指通過教授、學習,不但能使學生得到進步,而且教師本身的水準也可藉此提高。
|
|
書證:
|
|
辭典附錄:
修訂本參考資料:教與學互相增長,指通過教授、學習,不但能使學生得到進步,而且教師本身的水準也可藉此提高。語出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成語典_教學相長 |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蔡碧璉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教學相長」是〔禮記‧學記〕所倡導的教學理論之一。「教學」二字合用,最早見於〔禮記‧學記〕:「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是指「學」是必需的,但需要有「教」的引導;它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與政治的關係。 〔學記〕所提出的「教學相長」理論為:「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是說教師應在教學中求進步,始能勝任愉快。所以教師須一面教,一面學,從教學上發現問題要去研究,並充實新知,應用到教學上,以使教學能自強不息,日新又新。因此從教師方面說,教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教與學互動,會提高教的品質。從學生方面說,學生雖可從教師的教學過程中獲得知識,但仍需自己努力學習,才能學得更為精進。 先秦諸子中大多討論「學」,比較少講到「教」。〔學記〕中提出許多有關的教學理論,是其最大的貢獻;它揭示了「教」與「學」的辯證關係,認為只有通過「學」的實踐,才可能看到自己學業方面的欠缺,而只有通過「教」的實踐,才會看到自己知識相經驗的不足。從而明瞭兩者的差距,力求上進,所以才會「教學相長」。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教學相長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