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經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明經
ㄇㄧㄥˊ ㄐㄧㄥ
míng jīng
教育部國語詞典重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míng jīng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明經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張鍠焜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明經」是古代甄選人才的一個類科。漢代察舉以選舉孝廉為主,但對通曉經籍者,另有不定期的甄選。西漢時代有不少學者以精通經學而被舉拔為高官或博士,如晁錯、賈誼、公孫弘、孔安國、貢禹、夏侯勝、張禹、韋玄成等。東漢章帝元和二年(85)明令郡國按人口比例選拔「明經」;人口十萬以上者選五名,十萬以下選三名。質帝本初元年(146)通令郡國選拔五十至七十歲間通達經籍的士人。這些都是漢代以明經取士的例子。 隋代創設科舉制度,設明經、進士兩科。唐代擴大為明經、進士、秀才、明法、明字、明算等科,但仍以進士、明經最重要;進士科考詩賦,明經科則考經文和經義,當時並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諺。至宋代科舉改革,一律以經義、策論取士;此後明經便不再特別設置了。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明經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