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檀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檀香:半寄生性常綠小喬木,分布於亞洲東南部和南太平洋島嶼上。主幹和根部含有黃色芳香油,可提取白檀油,用以製造香料、香皂和藥材。木材質地密緻堅韌,可用來雕刻及製飾品、家具,香味可保持數年之久。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檀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tán |
解釋: 1. 植物名:(1) 指青檀。榆科青檀屬,落葉喬木。高可達十餘公尺。樹皮淺灰色,葉為螺旋狀排列,卵形。材質堅硬細緻,可作家具、農具、建材等。 (2) 指紫檀。豆科紫檀屬。產在亞洲東南部,木材淡紅色,質堅硬緻密,可作家具、建材等。 (3) →檀香 2. 佛教指布施,為六度之一。全稱譯作「檀那」、「陀那」。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檀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詞典重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tán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檀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客家語辭典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tuânn
|
解釋:
|
|
音讀: |
tuânn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閩南語辭典_檀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