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欲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基本資料
部首: | 欠 |
筆畫: | 11 |
部首外筆畫: | 7 |
注音: | ㄩˋ |
解釋: (1)願望,想得到滿足的意念。如:「食欲」、「物欲」、「欲望」、「求知欲」。 (2)想要、希望。如:「欲哭無淚」、「暢所欲言」、「欲蓋彌彰」、「欲罷不能」、「為所欲為」、「隨心所欲」。 (3)將要。如:「搖搖欲墜」、「飄飄欲仙」、「昏昏欲睡」、「呼之欲出」、「震耳欲聾」、「蠢蠢欲動」。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基本資料
部首: | 欠 |
部首外筆畫: | 7 |
總筆畫: | 11 |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詞典重編本
基本資料
部首: | 欠 |
部首外筆畫: | 7 |
總筆畫: | 11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ù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傅元龍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欲」為七情之一,〔禮記‧樂記〕中載:「何謂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不學而能。」又:「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所說「欲」和「人欲」都指人對物質的欲望,尤指對物質欲望的奢求無度,因而做出掠奪殺伐等違背天理之事,所以自古以來,先哲便教人克制物欲,如〔禮記‧曲禮〕中說:「欲不可縱」便是要節制欲望,勿任其增加,而違反天理。 荀子論人性人情,對「欲」字也有一種看法。荀子說:「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欲者,情之應也。」也是把人的欲望當作情,情則出自於性。荀子又說:「凡人有所一同,飢而欲食,寒而欲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這是說,人之欲望有共同性,聖人和凡人沒有差別。 另一方面荀子認為人若欲望過多,就成為社會動亂之源。故而又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人有欲,,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不過對物欲則要加以節制,使「欲」之需求與 「物」之供應,「兩者相持而長」,在供需均衡的原則下,求滿足人欲。 節欲的方法,荀子主張禮義與賞罰並用。他說:「古之人為之不然,以人之情為欲多而不欲寡,故賞以富厚,而罰以殺損也。」一方面用禮義規範,禁欲於未然之前;一方面以賞罰作為輔助,施之於行為已發之後,即是使欲求合於理性,才免去爭亂。所以荀子所主張的,不是絕對的禁欲,而是適度的滿足欲望,如此不但合乎人情,也使人性去惡向善,恰是其一貫的主張。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客家語辭典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基本資料
部首: | 欠 |
音讀: |
beh/bueh
|
解釋:
|
|
音讀: |
io̍k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閩南語辭典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