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名稱:比例
ㄅㄧˇ ㄌㄧˋ
bǐ l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bǐ lì |
解釋:
1. 比照、援例,拿以往的例子相比擬。 2. 數學上稱兩個比相等,以等號連接的等式為比例式,如a:b=c:d,此a,b,c,d四數就是成比例。
3. 同類的兩數量相較所呈現的倍數關係。往往用某數是另一數的幾倍或幾分之幾來說明。同「比」。
4. 某一事物在整體中所占的分量。同「比重」。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比例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bǐ lì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比例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英文: | Proportion |
作者: | 方永泉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名詞解釋: 比例一詞除了數學上的意義外,在美學上包括兩種意義:一是指形成整體的各個不等部分間的和諧關係。此種意義的比例,有時也稱為「對稱」(symmetry),但實際上「對稱」所指的是相同或相似的部分間的關係(與比例所講的「不等」不同),而且「對稱」也更強調各部分彼此間的關係,而不似比例所重視的是部分與整體間的關係。此外,比例所強調的「和諧」,是一種「量」的關係(quantitative relations),而不是「性質」的關係(qualitative relations)。第二,比例也可用以表示,從整體來看時,物體與某一美學標準的關係。 除了自然界的物體外,比例最常用於雕塑、建築、與素描有關的繪畫等藝術方面。另外,比例也常被人以比喻的方式使用在音樂、詩歌、戲劇與小說上。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比例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