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龍點睛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畫龍點睛
ㄏㄨㄚˋ ㄌㄨㄥˊ ㄉㄧㄢˇ ㄐㄧㄥ
huà lóng diǎn jīng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huà lóng diǎn jīng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畫龍點睛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huà lóng diǎn jīng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畫龍點睛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huà lóng diǎn jīng | ||||||||||||
釋義:
畫了龍後,為其點上眼睛,龍便乘雲飛去。比喻繪畫、作文時在最重要之處加上一筆,使全體更加生動傳神。#典出晉.王嘉《拾遺記.卷四.秦始皇》。後亦用「畫龍點睛」比喻做事能握要點,讓整件事更加圓滿。 |
|||||||||||||
典源: #晉.王嘉《拾遺記.卷四.秦始皇》1>始皇元年,騫霄國獻刻玉善畫工名裔,使含丹青以漱地,即成魑魅及詭怪群物之象。刻玉為百獸之形,毛髮宛若真矣。皆銘其臆前,記以日月。工人以指畫地,長百丈,直如繩墨。方寸之內,畫以四瀆、五岳、列國之圖。又畫為龍鳳,騫翥2>若飛,皆不可點睛。或點之,必飛走也。始皇嗟曰:「刻畫之形,何得飛走?」使以淳漆各點兩玉虎一眼睛,旬日則失之,不知所在。山澤之人云:「見二白虎,各無一目,相隨而行。毛色相似,異於常見者。」至明年,西方獻兩白虎,各無一目,始皇發檻視之,疑是先所失者,乃刺殺之。檢其胸前,果是元年所刻玉虎。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七.梁.張僧繇》。
(2) 騫翥:音ㄑ|ㄢ ㄓㄨˋ,高飛。〔參考資料〕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七.梁.張僧繇》張僧繇,吳中人也。天監中,為武陵王國侍郎直祕閤,知畫事。歷右軍將軍,吳興太守。武帝崇飾佛寺,多命僧繇畫之。……又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云:「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雲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見在。
|
|||||||||||||
典故說明: 晉代王嘉所編的《拾遺記》中,蒐集了許多古代的奇聞異事,其中有一篇記載著秦始皇時發生的一件怪事。傳說在始皇元年,有個小國獻給秦始皇一位手藝精湛的工匠,無論是畫畫、雕刻都相當拿手。他雕出來的動物每隻都栩栩如生,繪畫工夫更是了得,隨便一出手便是一幅壯麗的圖畫。他曾畫了幾隻龍鳳,每隻都像真的在飛一樣,十分傳神。但是都沒有點上眼睛,因為聽說點了眼睛就會真地飛走了。在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也提到張僧繇曾在金陵安樂寺的牆壁上,畫了四條龍,其中兩條一經點晴後,雷電大作,龍具有了生命,破壁飛上天去。後來「畫龍點晴」一語,就用來比喻繪畫、作文時在最重要之處加上一筆,使得全體更加生動傳神;後亦用來比喻做事能把握要點,讓整件事更加圓滿。
|
|||||||||||||
書證:
|
|||||||||||||
辨識:
|
|||||||||||||
參考詞語:
|
|||||||||||||
辭典附錄:
修訂本參考資料:南朝梁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的壁上畫龍,並為其中二龍點上眼睛,龍便破壁乘雲飛去的故事。見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七。後用以比喻繪畫、作文時在最重要之處加上一筆,使全體更加生動傳神。明˙張鼐˙讀卓吾老子書述:夫一古人之書耳,有根本者下筆鑑定,則為畫龍點睛;無根本者妄意標指,則為刻舟記劍。亦比喻做事能把握要點。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回:這日安太太吩咐他給岳父母順齋,原不過說了句好好兒的弄點吃的,他就這等山珍海味的小題大作起來,還可以說畫龍點睛。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成語典_畫龍點睛 | ||||||||||||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