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酒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祭酒
ㄐㄧˋ ㄐㄧㄡˇ
jì jiǔ
教育部國語詞典重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jì jiǔ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祭酒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張鍠焜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祭酒是古代國家學術機關的首席官員,據〔史記.孟荀列傳〕載:荀卿嘗三為齊稷下之學的祭酒。祭酒原來是周代鄉飲酒禮中的一個儀式,在進行鄉飲酒禮時,推鄉中德望最高的長者為代表,以酒致祭,因有祭酒之名。戰國時期齊有稷下之學,學者們亦依鄉飲酒禮舉行聚會,並請德望最高的學者來主持儀式,於是擔任祭酒工作便成為一種學術榮譽。 西漢武帝時,於太學中置五經博士;至平帝時,又設六經祭酒一職,等級相當於上卿,後改稱博士祭酒,為五經博士之首。從此,祭酒便成為國家太學首席教授或校長的官銜。西晉武帝,放太學之外,另設國子學,其首長稱為國子祭酒。南朝宋設聰明觀,主事者稱聰明觀祭酒;齊、梁時期一度改稱國師,陳又改回國子祭酒之稱。北朝的國學首長,也稱國子祭酒。隋唐時代,中央教育行政機關為國子監,設國子監祭酒為長。北宋時期國子監與國學(初為國子學,後名為太學)合而為一,祭酒兼有行政主管與學校校長的雙重身份;元明清仍之。清末京師大學堂成立之初,管學大臣的身分亦如祭酒;不久設立學部,以尚書總領全國教育行政,另置總監督掌管大學堂事務;從此遂無祭酒之名。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祭酒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