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種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zhǒng |
解釋:
1. 植物的種子。
2. 人的族類。
3. 事物的類別。
4. 事物得以延續、發展的根源。
5. 膽量、骨氣。
6. 生物學上最基本的分類單位。
7. 量詞。計算人或事物類別的單位。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zhòng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種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一]zhǒng |
解釋: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二]zhòng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種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英文: | Species |
日期: | 2002年2月 |
出處: | 環境科學大辭典 |
名詞解釋: 為生物分類學上僅次於屬的一個基本分類單位,是由一群具有高度共通相似性的個體所組合成的群體。「種」的定義對較高等生物及細菌而言並不相同。在較高等生物方面,同一種的生物,其成員間可以進行DNA的相互轉換,即可互相交配繁殖,產生具有生育能力的後代,但不能與他種生物繁殖後代,且與他生物間具有明顯型態上的差異。而在細菌學上,種與種之間的區別在於其表現型(phenotypic)及基因型(genotypic)特性的差異,但與較高等生物不同的是基因型差異(包括代謝型式的差異)才是最重要的考量,若二細菌間只有表現型的差異存在,則只能以亞種(subspecies)或菌株(strain)細分之,不能將其歸於不同種。【1.P. Singleton and D. Sainsburg, Dictionary of Microbiology, 1978;2.戴佛香、陳吉平,最新微生物學辭典,1987;3.R.M. Atlas, Microbiology-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2nd ed., 1988,4.L.M. Prescott, J.P. Harley and D.A. Klein, Microbiology, 3rd ed., 1996】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種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英文: | seed |
日期: | 2003年6月 |
出處: | 資訊與通信術語辭典 |
名詞解釋: 為一起始值,用以產生一系列的隨機數或偽隨機數。參【隨機數產生】(random number generation)。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種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客家語辭典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客家語辭典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音讀: |
tsíng
|
解釋:
|
|
音讀: |
tsíng
|
解釋:
|
|
音讀: |
tsíng
|
解釋:
|
|
音讀: |
tsíng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閩南語辭典_種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