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空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kōng |
解釋:
1. 內容虛無所有的狀態。與「滿」相對。
2. 不切實際的。
3. 廣闊、高曠。
4. 徒然、白白的。
5. 天、天際。
6. 佛教認為一切事物的現象都有各自的因緣,並無實體的概念。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kòng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空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一]kōng |
解釋: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二]kòng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空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作者: | 蔡纓勳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名詞解釋: 空與「有」相對,音譯舜若;有空虛、空寂、空無、空淨、非有等義。在佛教義理中,空,有著特殊的意義,是佛法的特質,也是大小乘諸宗派所共通的內涵之一。嚴格說來,空與有是一體兩面,空並非斷滅或虛無,空是一個代名詞。 空是佛法的精神核心,但隨著佛法的流傳衍變及眾生根機不同的體悟,空之思想也有著不同的詮釋及價值。一般說來,空可大別為人空和法空。 人空、又稱我空,意謂一切有情眾生並沒有一個真實存在的主體,亦即是沒有一個恆常的自我,這是特指小乘學者「我空法有」的自我解脫觀。世俗的見解,總是認為吾人內在之自我是真實的主體,是生命生活的主宰者;其實,這是有情眾生的一種我見我執,是墮落輪迴生死、產生顛倒煩惱的根本。如果要解脫,就必須先破除這種我執我見,體認所謂自我只是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的因緣和合,是身心的綜合體而已,是虛假不實的。而即使五蘊,也是四大因緣假合,並無實體。 法空即諸法無我之義;意謂一切法(指萬事萬物)都是由因緣和合所生,並無實體的存在,即所謂緣起性空之義。當然,法空的範疇是包括人空的,是空之內涵的進一步開展和提升。人法二空,是大乘佛法的共通性。 但是「空」並不表示什麼都沒有,否則就陷入「斷滅見」。執著於「有」和執著於「無」,都是「邊見」,甚至執著於「不執著」,也不是「中道」。看現象界,萬法倏起倏滅 ,所以是「有」,但仔細觀察,無一現象是恆住不易的,只是暫有或假有,所以說是「空」。〔中論〕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呈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龍樹菩薩在此把空的真義說得很明白。 在經論上,由於教法的異趣,對空義的探究也開展出所謂四空、六空、七空、十空、十一空、十六空及十八空等觀念,但基本精神上,均不離人法二空的義理。 在佛教中,空的思想是般若經系統的根本思想;純粹依詮釋般若經典以彰顯佛法精神的,又有龍樹及其弟子提婆的〔三論〕(〔中論〕、〔百論〕及〔十二門論〕),藉空來開展其教理行觀,因而形成後來中國的三論宗(又稱空宗、般若宗),其中僧肇和吉藏即是善於解空的高僧。被譽為中國四大譯僧的鳩摩羅什,可說是傳譯般若系經論的大功臣,也是弘揚龍樹之空義的中國的三論宗祖師。直到隋唐,由於天台、禪宗及華嚴宗的興起,空的思想為如來藏、佛性等所融合取代。(參見「三論」)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空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客家語辭典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客家語辭典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音讀: |
khang
|
解釋:
|
|
音讀: |
khang
|
解釋:
|
|
音讀: |
khang
|
音讀: |
khang
|
音讀: |
khang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閩南語辭典_空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