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老子
ㄌㄠˇ ˙ㄗ
lǎo zi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lǎo zi |
解釋:
1. 父親。
2. 男子的自稱。有自高自大的意味,多用於氣忿或笑謔的場合。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老子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詞典重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lǎo zǐ |
解釋: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二]lǎo zi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老子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程運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老子據〔史記〕本傳載:「老子者……姓李名耳,字伯陽,諡曰聃。」生死年月不詳。又載:「孔子適周,問禮於老子。」胡適認為「大概孔子見老子在三十四歲與四十一歲之間,老子比孔子至多不過大二十歲。」由此推論,老子出生當先於孔子。 老子曾為周守藏室之史,東周以後,封建制度瓦解,紀綱廢弛,學說紛歧,百家爭鳴,互相攻訐,老子就受了當時時勢之刺激,乃提出他的主張,老子思想之代表作,即世稱之〔道德經〕。 老子的思想,以無為為體,從自然主義出發;他反對當時的封建社會,也反對當時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與經濟組織,他揭露禮教的虛偽和人類文化的弱點,主張回復到原始的自然社會。由於他要排除物質欲望,探求最高的精神生活,故提出「寡欲」與「絕學」的主張,如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主張「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他又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故主張「絕學無憂」。 在人格教育方面,老子要天下人之心皆保持赤子之心,保有嬰兒的天真,因此他說:「含德之厚,比如赤子。」又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在人倫教育方面,老子觀察了天地萬物發展變化的情況,觀察了社會歷史與政治方面的成與敗、存與亡、新與舊、福與禍等對立物的雙方面相互關係,認為宇宙間事物的變化,有一些通則,亦即事物內部所具有的一種辯證規律。他指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認為禍是造成福的前兆,而福中又隱含有致禍的後果,在某種條件下福會變成禍,禍也能變成福,所以說樂極生悲,否極泰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他又說:「反者,道之動」,向相反的方向變化是道的運動;這種變化,不是由於外在的原因,而是事物自身就包含著它反面的因素。此外,他尚說:「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又說:「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又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柔弱勝剛強。」這些話都含有反面教育的意思,且有深刻的哲理。他也主張行不言之教,尊重人的自然發展,一切順乎自然。 在民生教育方面,老子認為不僅要使人民「實其腹」,還要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這是老子所構想的純真社會。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老子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