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能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néng |
解釋:
1. 能力、才幹。
2. 有才能的。
3. 有才能的人。
4. 用途、功用。 5. 物質運動的能量。因運動形式不同而有電能、熱能、機械能、化學能、原子能等。能量間可互相轉換,以功率為計算單位。
6. 可以。
7. 擅長。
8. 一種日本古典戲劇。由猿樂發展的歌舞劇,以動作、表情和音樂表現。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能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néng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能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英文: | Noh |
作者: | 張素珠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名詞解釋: 日本古典藝能。《能》又稱《能樂》,源於猿樂,包含舞、狂言、吟誦和音律,約形成於十五世紀。早期結合部份的田樂、曲舞、小曲(Ko-uta)、舞樂以及延年舞,在室町及安土桃山時期,《能》為主要娛樂;江戶幕府則將能樂規定為武家的儀式樂。演出一般為單式能(一幕)或複式能(二幕);依主題之不同,一般分為神能、修羅物(武士靈)、鬘物(女性)、雜能和鬼能五類。演出方式以往為逐一上演五種劇目,近來則僅演出部份精華內容。從莊重到嚴肅,浪漫到詼諧,表現多樣。演員全由男性擔任,角色有Shite(主角)和Waki(配角)兩者,前者以非現實人類(如前述神、男、女、鬼、狂等)為多,後者以僧侶、修行者為主;另Tsure(主角的隨從)、Wakizure(配角的隨從)和子方(Kokata,兒童演員)等,人物極為精簡。主角通常戴假面,演員們走路時足踵從不離地。能劇集大成者世阿彌(Zeami Motokiyo, 1363-1444)在他的《花傳書》(Kadenshi)中指出著手訓練一個《能》表演者,應從吟誦及舞蹈二種藝術(Nikyoku)和三體(Santai)開始,所謂三體是指:老人的老體(rotai)、女人的女體(nyotai)、和武士的軍體(guntai)。《能》所採用的素材,取自神道和佛教的戒律,能劇的腳本是用一種變化的散文和韻文寫成,二者都押韻,因為意境全視曲調、音階和速度而定,所以很難加以翻譯。傳統的《能》劇舞台為18呎見方,舖木板,觀眾從三面觀賞,連接到演員休息室的長廊有4呎寬9呎長。《能》的伴奏稱囃子〔見Hayasi〕,使用小鼓、大鼓、太鼓、笛四種樂器,演奏者也要吟詠,分由不同演奏者擔任,另有一合唱隊,可能在舞台右方側,舞台上沒有佈景,但演員服飾十分華麗而講究,打扮成中世紀宮廷風格。 |
|
參照: Euqenio Babra《A Dictionary of Theatre Anthropology》1991、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能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音讀: |
lîng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閩南語辭典_能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