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辭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cí |
解釋:
1. 推卻、不接受。
2. 告別、離開。
3. 敘述、說明的語言文字。通「詞」。 4. 起於戰國時期楚國的文體。內容多楚地方言及名物,以屈原為代表作家。漢人輯集屈原、宋玉等人相關的作品稱為《楚辭》,後人因稱此類賦體為「辭賦」或「辭」。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辭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cí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辭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音讀: |
sî
|
解釋:
|
|
音讀: |
sî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閩南語辭典_辭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