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銅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化學元素。符號為Cu。金屬元素之一。顏色為淡紅色,柔韌有金屬光澤,富延展性。是良好的導電、導熱體。容易與其他金屬形成合金,可供工業、工程、藝術等廣泛運用。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銅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tóng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銅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詞典重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tóng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銅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Copper |
日期: | 2002年2月 |
出處: | 環境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Cu原子量63.546,原子序29。分佈於地殼中(70ppm)及海水中(0.001-0.02ppm)。微量的銅對許多動植物來說是需要的。銅本身是一種具延展性、紅色光澤的金屬,結構屬面心立方晶系。在一般空氣中,銅是相當鈍性的,但若空氣中的水汽較重,則銅的表面會漸漸產生一層綠色的鹼性碳酸鹽類。銅的比重8.94,熔點1083℃,沸點2595℃,硬度(Mohs)3.0,比電阻1.673μΩ-cm。易與稀硝酸、熱濃硫酸及HBr反應,但和鹽酸或稀硫酸反應很慢。銅本身並沒有什麼毒性,但一些可溶性的鹽類,如硫酸銅會對皮膚造成刺激。銅用來製造青銅(錫銅合金)、黃銅(鋅銅合金)及其他銅合金、導電材料、彈葯、銅鹽及藝術作品。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銅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客家語辭典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tâng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閩南語辭典_銅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