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天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天下〕是〔莊子〕書中第三十三篇,也是最後一篇。這一篇並非莊子所作,顯然是其後學依附的。這一篇中把儒、墨、法(慎到)、名(尹文、惠施)各家一一批評,而推崇道家的老聃和莊周。
  〔天下篇〕開始提到「方術」和「道術」,並問這兩者在那裡。「方術」指黃帝以至堯舜的治道方法;「道術」為上古三皇所行道的方式。按道家的觀點,方術似乎指儒家所說的「政道」;道術則是道家所主張的「道」,然後說兩者「譃(同無)所不在」。按著列舉了五種人名:「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不離於精,謂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以大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預見變化的徵兆),謂之聖人;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理為行,以樂為和,薰然慈仁,謂之君子。」
  接著評述說:古人道術完備,是配合神明,取法天地,化育萬物,調和天下,澤及百姓,明白根本,通於法度,六合通達,四時順暢,小大精粗,參與造化運行無所不在,有載於數度的,有史傳的。其在於詩書禮樂的,「鄒魯之士、搢紳先生」(指儒家)還能明白;散存於天下的,「百家之學」有時還能稱道。然而在「天下大亂」,「賢聖不明,道德不一」得到「一端」(只知道一部分)的人就以其所知而自行炫耀,雖然也有所長,卻像耳目鼻口般各只有一種功能而不相通,又各有所不明之處,就像百家眾技,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用,但只能算是「一曲之士」(略做專家而非通才)。然後慨歎道:「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
  以下批評墨翟、禽滑釐提倡節用、非樂和兼愛,背棄黃帝、堯、舜的禮樂,「以自苦為極」,去王也遠,而且難以使人奉行。批評宋鈃、尹文「其為人太多,其自為太少」,以不苛求、不為外物所役為主,也只是如此而已。批評田駢、慎到「不知道」,只是「有所聽聞」而已。對關尹、老聃則稱贊他們足「古之博大真人」;莊周「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應於化而解於物,其理不竭,其來不蛻,芒乎昧乎,未之盡者。」最後對惠施雖然有些贊譽,卻認為他口舌極辯,「駘蕩而不得,遂萬物而不反」,如同用聲音止住聲響,用身體和影子競走。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天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