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元學案補遺] - 教育百科
[ | |
宋 | |
元 | |
學 | |
案 | |
補 | |
遺 | |
]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陳章錫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宋元學案補遺〕係清代王梓材、馮雲濠合著;二人於整理刊行〔宋元學案〕時,將遺漏者隨時加以保存,另行完成〔補遺〕一書。王梓材,初名梓楚,字材,後改名梓材,學者稱雘軒先生;生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卒於咸豐元年(1851)。世居鄞西柳莊坊,家學淵源,治經融會漢、宋諸儒之說,道光十四年(1834)優貢,次年考取八旗教習,期滿出宰廣東,道光三十年署樂會縣事,卒於官。馮雲漢,字五橋,浙江慈溪人。自幼穎悟,家境豐厚,好行善事,創辦慈湖、德潤兩書院,道光十四年舉人,構築醉經閣,藏書多善本,得到全祖望〔宋元儒學案〕,與同年生王梓材校補完善,出資刊行,並著〔補遺〕一百卷。 綜計〔宋元學案〕成書歷時一百五十年,共分為四個階段:首先,是清代康熙年間出黃宗義發凡起例,但僅粗具眉目;次由其子黃百家續事纂修,案語能從大處著眼,惜未成書而去世;其二,於乾隆初年由全祖望重加編訂,考證淵源,釐定為一百卷,惜又齎志而歿,其書仍未完成;中斷八十餘年後,其書得以刊行,先是浙江學政何凌漢於道光十二年委託王梓材搜訪〔宋元學案〕,次年,繼任學政陳用光續事尋求,共得到黃氏後人家藏八十六卷校補本,及盧、蔣二氏所藏全氏遺稿,遂交予士子王梓材及馮雲濠整理,終於在道光十八年(1838)由馮雲濠出資刊行,這是初校本。而王、馮二人在補輯的過程中,利用馮雲濠醉經閣所藏宋、元人儒書及文集,以供參考、校對,因發現諸儒學派有未盡收集者,加以節錄條分,於道光十八年先另行完成〔宋元學案補遺〕四十二卷。其後王梓材又利用兩年時間,加上舊時輯錄的資料,於道光二十年釐訂〔補遺〕為一百卷。〔宋元學案〕刻板於道光二十二年時,因英軍肆虐浙東而毀於兵火,至道光二十六年,由何紹基襄贊,王梓材再加校勘,重刻〔宋元學案〕刊行。因曾取用〔補遺〕文字收入正編,於是〔補遺〕之作又須重加釐訂。事隔九十餘年,王梓材的外曾孫屠用錫將〔補遺〕原稿委託張壽鏞重加釐訂,費五年之力才整治完成,列入〔四明叢書〕第五集,於民國二十六年(1937)刊印,本書在臺灣由世界書局於民國六十三年(1974)七月再版。 〔宋元學案補遺〕的著作體例,為參校學案正編,並隨時保存其所遺漏者,亦即將史傳資料中,為學案應該記載而未及記載的許多資料加以錄存;其他資料還有志乘諸書,甚至全祖望遺憾沒有機會看到的〔永樂大典〕也加以采錄。而在寫作方式上,不如正編係由黃宗義、全祖望獨出心裁,自成手筆,而是節錄原文,刪繁就簡,略清眉目,不敢參雜己見。另外附錄〔宋儒博考〕二卷、〔元儒博考〕一卷,係將〔學案〕中無法歸類,卻又不能遺漏的儒者加以采錄。〔補遺〕全書大旨,不踰越全祖望之序錄,並依照全祖望所釐訂一百卷之次序,隨卷補輯,使讀者可以將二書會合循覽;只因節錄頗多,不得不另行編為一書。不僅如此,且〔補遺〕必須和〔宋元學案〕並看,精神乃顯,因王梓材考校所及,大多記載於正編,〔補遺〕中反而省略。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宋元學案補遺]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