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面式分類法 - 教育百科
分 | |
面 | |
式 | |
分 | |
類 | |
法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faceted classification |
作者: | 林雯瑤 |
日期: | 2012年10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Faceted classification有多種中文譯法,除分面式分類法外,又譯為層面式分類法。分面式分類法強調概念的「分析」及「組合或綜合」,故又稱為分析--組合分類法、分析--綜合分類法、組配分類法及分面組配式分類法等等。廣義而言,分面式分類法是指在任何體系(system)中,用文字或標記來表現其欲描述之物件的各種要素,並且加以組合,這樣的技術即是分面式分類法;若狹義地從文獻主題分析的角度而言,分面式分類法乃是將主題概念分解為數個簡單、個別的概念(或概念要素),然後再按照其所屬的特質或範疇,分別編列成表,標引時組合兩個或多個簡單概念的標記,用以表達一個完整卻複雜的主題概念。通常在形成分面式分類的架構前,必先進行分面分析(faceted analysis),而分面分析則是以主題類別為基礎,列舉一連串相關特質描述的歷程,其特質的相關屬性之衡量則伴隨著主題而定。在分面分類中,分析-組合是非常重要的技術,這個技術之所以被命名為此,主要是因為它起始於對文獻主題面向的分析,並且將各個面向具體化成多個分面,然後再歸入特定的基本項目(fundamental categories)。以《冒號分類法》(Colon Classification,簡稱CC)為例,特定主題先被解析為本體、物質、動力、空間和時間五個分面,即是「分析」的工作,接下來分面中的項目被代換成各個獨立詞(isolate term),再以分類表所使用的獨立號碼(isolate number)替代各個獨立詞,最後從標記的面向上,將各獨立號碼「組合」成分類號。部分文獻將Shiyali Ramamrita Ranganathan 於1933年出版的CC視為分面分類法的濫觴,然而實際上,分面分類概念的提出與使用卻遠早於此。有學者認為,比利時文獻學家與目錄學家,同時也是《國際十進分類法》(Universal Decimal Classification,簡稱UDC)的設計者之一的Paul-Marie-Ghislain Otlet在1896年首先提出概念分析的想法,並且於最早的UDC大量採用分面分析的標記與方法。而1906年英國James Duff Brown在《Subject Classification》中採用了主題分析法和組合原則,把從不同角度論述特定主題的圖書集中在一起,至此,分面分類的概念又有更具體的實踐。在Melvil Dewey 的《杜威十進分類法》(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簡稱DDC)中複分表的概念亦可見分面分類的精神,Dewey把特定一組標準號碼保留給特定的時期或地域,而這組號碼可以通用於不同的主題中,這種設計就是分面指標(facet indicator)的概念。之後的許多分類法也都仿造DDC的作法,將地點、時期或型式以特定的標記表示,並且通用於整部分類法。雖然關於分面分類技術運用的起源有不同的論點,但對事物從不同分面加以解析本來對人類而言就是非常自然的行為。因此,可以確定的是,分面分類的概念早已存在,但是被全面使用在分類法中,仍以Ranganathan的CC為始祖。由於分面分類的概念可以橫跨時間、技術與文化等不同的概念,因此特別適合應用於資訊的儲存與檢索。尤其是在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簡稱WWW)的網頁檢索與組織方面,分面分類可應用於關鍵字檢索、分面導覽,甚至社會性標記(social tagging)等方面,許多電子商務網頁也應用分面分類的概念分析產品,顧客可在網頁上針對需求自行組合條件,再由系統對顧客提出可能所需之產品建議。分面分類既然可以為內容提供多角度與更具結構性的檢索點,並賦予經儲存的知識智慧型檢索管道,故而其實際影響將不僅能適用於文字文獻,還可能擴及其他資訊類型。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分面式分類法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