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學校軍訓教育思潮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學校軍訓教育,是指主張學校增列軍事訓練課程,以期藉教育的功能,培養文武兼備、德術兼修,負起保國衛民責任的國民。
  學校軍訓教育思潮在我國的演變曾歷經轉折。民國八年(1919),歐戰結束,代表軍國民教育之德國一蹶不振,國人多因大戰方止而厭戰,於是群起詬病軍國民教育;同年八月,教育調查會建議廢除軍國民教育,我國教育宗旨為順應潮流,乃改以養成健全人格,發展共和精神為宗旨。十一年五月,直奉戰爭起,北大與北京學界共同組織婦孺保衛團,學生加入者三百餘人,北大校長蔡元培交總務會議決議,將婦孺保衛團改為學生軍;基於保國衛民需要,於是軍國民教育思想又告復興。唯時人避忌「軍國民教育」一詞;乃易名為「學校軍事教育」。
  十四年四月,江蘇省教育會設立江蘇學校軍事研究會,主張各級各類學校應普行軍事教育;五月江蘇省教育廳向江蘇善後會議提出〔學校實施軍事教育案〕;與此同時〔醒獅週刊〕刊行學校軍事教育問題專號,詳論學校軍事教育之原理與方法,並敘述美、德、日各國學校軍事教育實施情形,全國各大學亦紛紛組織學生軍,共赴國難。同年八月,中華教育促進社年會通過建議「實施軍事教育以養成強健身體」為教育宗旨之一;十月,全國教育聯合會亦通過桂、浙二省合提之〔學校應注重軍事訓練案〕。
  此時,上海中華職業學校、上海大夏大學、南京東南大學及附屬中學等校,均一律實施軍事訓練。而陳啟天亦主張要養成自衛能力,以內除國賊,外抗強權,必須在學校中實行軍事教育。
  至民國十六年,革命軍北伐,日本竟出兵山東阻擾,引起衝突,釀成濟南慘案,日軍更於民國十七年五月三日占領濟南及膠濟鐵路。時適大學院於五月十七日至二十八日,於南京召開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會議中群情激憤,提出:〔全國各級學校實施軍事教育案〕,請大學院通令全國大學暨各省市教育行政機關,在專科以上學校加授軍事科學,每週至少三次,以兩年為限。中等以下學校,一律重體育,於體育課中加強軍事教育,每週亦至少三次,至畢業時為止。同時,軍事委員會亦擬訂〔高中以上學校軍事教育方案〕,連同學術科教育要目及軍事教育日程表,提經大會合併討論,修正通過。規定高中以上學校學生,應以軍事科為必修,女生應習看護。於是大學院乃會同軍事委員會協議公布〔高中以上學校軍事教育方案〕。由大學院委請訓練總監部派遣正式陸軍學校畢業學生為教官,各校接受軍事教育之學生,每年暑假應集中連續受三星期以上之嚴格訓練。此一辦法公布後,全國高中以上學校乃遵照部令實施軍訓教育。以上為抗戰前學校軍訓教育思潮在我國發展之概略經過。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學校軍訓教育思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