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普-霍華德 - 教育百科
杜 | |
普 | |
- | |
霍 | |
華 | |
德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Döpp-Vorwald, Heinrich |
作者: | 詹棟樑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杜普-霍華德是德國教育人類學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就已從事教育人類學的研究,戰後更是積極,有許多教育人類學的著作出版。 他認為教育人類學的基本概念,是人的本質的研究。教育人類學就是要對人的本質作進一步地深入分析,以了解它的性質、結構和內在的統一基礎,唯有如此才有助於解決教育可能性的問題。因此,教育的可能性成為教育人類學所要把握的第一課題。 在教育人類學中,根據教育的本質所提出的問題,其最後的結果是人的本質的分析。依此方向去思考,可以發現:所有的知識都是為了解決問題。依據這個原則,可以獲得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從人的本質去找尋教育的本質。 根據杜普-霍華德的看法,教育人類學命題的三個可能性如下: 1.建立價值批判的人類學(Wertkritische Anthropologie; value critical anthropology):教育人類學的研究重視價值批判的意義分析。 2.立基本心理人類學(Fundamental Psychologische Anthropologie; fundamental psychological anthropology):教育人類學的研究重視基本心理結構的分析。 3.建立存有論的人類學(Ontologische Anthropologie; ontological anthropology):教育人類學的研究重視存有論的存在分析。 他認為:就教育人類學的觀點而言,教育必須以人為前提。人受教育可以從一棵受到良好照顧與培育的樹,或一種受到愛護的動物來獲得啟示。也就是說,對人而言,教育是一種照顧與愛護。 他又認為:教育除了是一種照顧與愛護外,還是人性的創造,它的真正本質是使人從內在起獲得良好的改變。尤其是人的精神本質,由於教育的助導而產生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是被陶冶而成的,也就是說,精神力量的產生,能在生活的世界發生作用,是教育使然。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杜普-霍華德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