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天下得人 - 教育百科
為 | |
天 | |
下 | |
得 | |
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陳雪麗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為天下得人」是說要想把國家治理好,必須要得到最好且最適當的人才,出於〔孟子‧滕文公上〕;文中載有孟子的話說:「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皐陶為己憂;夫以百畝之不易為己憂者,農夫也。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 這是由陳相對孟子談及許行而起,陳相說許行認為賢明的國君應該親自下田耕種,一面燒飯、一面治理國家,而現在滕文公卻不親自耕田,是殘害人民,拿人民的血汗來供養自己,因此算不上是賢明之君。孟子說一國之內,應該有精密的社會分工,所以有人勞心,有人勞力。勞心的人負責管理人民;勞力的人,則接受勞心者的管理;勞力者要供養勞心的人,勞心者則接受勞力者的供養,這本來是天下通行的常理,一個國家要正常運作,就不可能要求每個人都做相同的事。 孟子接著又以堯、舜、禹等古代賢君為例,說明他們為了謀取人民的幸福,終日憂心,自然沒有時間親自去耕田,因為每個人的工作不同,憂慮的層次也不同;像堯以不能得到大舜這樣的賢人來治理國家而憂慮,舜則以不能得到大禹、皐陶這樣的人才輔佐為憂慮,那些只顧憂慮一己百畝田耕得好不好的人,只不過是平凡的農夫罷了! 孟子進而闡述「為天下得人」的困難:那些能做到「惠」的國君,能把財物分給人民,但也只是小惠,對人民的幫助有限;能做到「忠」的國君,能用善道來教導人民,雖然有愛民之實,所能照顧到的也很有限,而且難以持久;只有像堯求得舜,舜求得禹、皐陶等賢人,純粹是一片公心、是為天下百姓謀福祉,對百姓施行仁德恩惠,所能推行的教化無遠弗屆,才算是真正的「仁」。 孟子最後表示,「以天下與人」與「為天下得人」同樣不易做到,但是兩相比較之下,把天下讓給別人還容易做到,要為天下求得理想的明君賢臣就不容易了。說明了賢者之難求,與國君一心為民謀福利、不計個人榮辱得失的寬宏度量。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為天下得人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