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訊發現 - 教育百科
資 | |
訊 | |
發 | |
現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information discovery |
作者: | 邱銘心 |
日期: | 2012年10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資訊發現是一個複合的概念,它可以是一種行為、一個過程、也可以是一個資訊系統介面。資訊發現是以資訊學中眾多「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資訊理論為理論根基,如採莓理論(Berrypicking)、知識異常態(Anomalous State of Knowledge)、意義建構(Sensemaking)、心理性相關(Psychological Relevance)等。由上述的理論依據,可以看出資訊發現是一個以認知為主的概念。 就行為而言,資訊需求者在確認需求之後主動進行資訊搜尋,並在檢索所得的資訊中去創造出新的想法。在資訊發現的過程中,資訊需求者必須有能力確定搜尋目標,並在片段且分散的資訊來源中理解資訊的相互關聯性,透過整合與分析之後,同時完成資訊尋求任務並能對於資訊問題發展出新的觀點。由於資訊發現不僅需要使用者的心智模式(mental model)的各式能力整合,像是分析、判斷、理解等,也需要資訊檢索工具的輔助,將資訊資源用視覺化、人性化、及其它最利於資訊呈現與人為判斷的表徵,透過人機介面的溝通,提供使用者一個利於資訊發現的環境。Kerne, A., Smith, S. M., Koh, E., Choi, H.& Graeber, R. (2008). An Experimental Method for Measuring Emergence of New Ideas in Information Discove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24(5), 460-477. |
|
參考資料: Kerne, A., Smith, S. M., Koh, E., Choi, H.& Graeber, R. (2008). An Experimental Method for Measuring Emergence of New Ideas in Information Discove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24(5), 460-477.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資訊發現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