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之檢驗 - 教育百科
「 | |
真 | |
」 | |
之 | |
檢 | |
驗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Test of Truth |
作者: | 賈馥茗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真」之檢驗是檢定真實或真理的基準(criteria),以示其「真」並無繆誤。廣泛的說,凡可以檢查邏輯法則、驗證法則、研究的標準、權威原則的工具,都可作檢驗的基準。哲學家分基準為兩種:一是形式基準(formal criteria),一是實質基準。 形式基準重在命題形式,包括邏輯法則和標準,是思想的基礎法則,要一致而沒有矛盾。實質基準檢驗物質的真實,須從知識的內容著手,以是否可以形成架構或覺知而定,但困難在於無從獲得一個或一組基準,可以用來檢定所有物質的真偽。 笛卡爾(R. Descartes, 1596~1650)曾提出知識的基準為「清楚明白」(Clear~ness and distinction)。洛克(J. Locke, 1632~1704)以感覺的第一直覺為真;康德(I. Kant, 1724~1804)以先驗自明、毫無例外為真;斯賓塞(H. Spencer, 1820~1903)以為「不知有反」即是「原本的真」(primary truth)。 在探討知識的真實基準之外,道德原則、倫理標準以及審美的基準也在探討之列,而以思想和情感、理性和信念、理解和啟示作為考慮的條件。由於對基準的說法不一,論者又各自言之成理,究竟以哪一種為準,或兼採併包,似應由採用者自行選擇。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真」之檢驗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