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自賞行為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elf-Rewarding Behavior
作者: 沈六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自賞行為」是一個人積極增強自己的適當行為的感受;人在表現一種適當的行為之後,不論有無別人的增強,自己會有一種滿足感,因而再採取同樣的行為,謂之自賞行為。自賞行為因人因事因地而異,根據行為改變技術的說法,是屬於增強原理的一種行為。經自賞行為之後,除重覆此種行為外,也可更積極地從事類似的行為,以便獲得滿意的結果。根據認知心理學的說法,這種行為是屬於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之一。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刺激與反應聯結論(S-R)證實:在多數人實驗後,有前後一致的效果。與自賞行為相反的是自罰行為(self-punishment behavior),係指因為自己真正的或幻想的罪行,而加傷害於自己的行為。此種行為時常可以解除自我的罪惡感(a sense of guilt)。
  一般教師使用增強作用,初期偏重使用連續增強;隨後漸漸使用間歇增強,並把增強物(reinforcer)逐漸縮小或減少,直到學生不必利用增強物,亦能維持積極的行為,此時學生本身已能自我產生增強,成為自我增強行為,也是自賞行為。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自賞行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