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的悲觀論 - 教育百科
教 | |
育 | |
的 | |
悲 | |
觀 | |
論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Educational Pessimism |
作者: | 詹棟樑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教育的悲觀論認為,教育所能產生的力量或影響很小,認為人的一切都是命定的,尤其是「命定論」(determinism)抬頭以後,這種悲觀的色彩更濃厚。教育的悲觀主義並不是指從事教育工作者的人生觀是悲觀的,而是指對教育改變的程度悲觀,因為教育工作者沒有悲觀的權利,他每天應以一顆愉快的心去面對學生。 就一般情形而言,教育理論中持遺傳論者、命定論者,就是這種論點。 英國人類學家高爾頓(Francs Galton, 1822~1911)與德國哲學家雅斯培(Karl Jaspers, 1883~1969)二人同屬教育的悲觀論者,尤其是高爾頓,幾乎否定了教育的可能性。 教育的悲觀論者認為,因為教育的影響或作用太小,人的內在、人的性格等,都是已經形成的,所以教育的努力等於白費力氣。至於對人的可變性產生這樣的懷疑,是依據何種觀點?是否具有普遍性?人透過他人的精神、道德、宗教等,有改變的可能性嗎?德國教育家凱爾哈克爾(Martin Keilhacker)認為,教育問題是複雜的問題,沒有希望能透徹的了解。從凱爾哈克爾的論點看教育問題,可以體會到教育問題不容易解決。 「教育悲觀與樂觀論」的名詞與理論,是德國教育家史耐德(Friedrich Schneider)在其所著〔教育科學導論〕(Einführung in die Erziehungswissenschaft, 1953, Introduction to Science of Education)一書中所提出。(參見「教育無能說」)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教育的悲觀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