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黏性阻力,黏性曳力 - 教育百科
黏 | |
性 | |
阻 | |
力 | |
, | |
黏 | |
性 | |
曳 | |
力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viscous drag |
作者: | 林祐輔 |
日期: | 2002年12月 |
出處: | 力學名詞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因流體的黏性效應,在流體流過一固體邊界時,可能發生的黏性曳力有三種型態,即摩擦阻力(friction drag)、形狀阻力(form drag)及誘導阻力(induced drag)。三種阻力總和為總阻力(total drag)。當流體流過固體表面(平板或凸曲面板)時,因發生邊界層流而有垂直於流向方向上的流速梯度存在,產生固體表面之壁剪應力(wall shear),及表面摩擦力(skin friction)。 當流體流過凸曲面時,固流向上的壓力梯度逐漸增大,使得接近固體表面的流體因動量的逐漸減弱(傳輸至遠離邊界之部分)而無法克服持續增大的逆壓力,遂離開邊界,隨較外層之流體流動,產生分離流硯象。分離流之二個特性是分離流上、下游有極大壓差;分離流使形狀截面變大,因此產生了形狀曳力(form drag)。 當流體發生分離流之後,另一個可能發生的現象是分離流下游處有渦漩散流(vortex shedding)。渦漩離開固體向下游流去,產生誘導阻力(induced drag)。 以上三種曳力並非必定同時發生,譬如均勻流流過平板時所發生的布勒希亞斯流(Blasius flow),則因流向上的壓力梯度保持不變dp/dx=0,並不產生後二者之流況,故摩擦阻力即為其總黏性阻力。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黏性阻力,黏性曳力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