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曝露;曝露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xposure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廣義言,指接受輻射照射(體外)或攝入放射核種(體內)。傳統游離輻射曝露量的單位為侖琴(roentgen, R),為標準狀況下,在1立方公分乾燥空氣內產生帶1靜電單位電荷(單一性電荷,正或負)的離子所需的x或加馬射線(3=2.58E-4 C/ kg),為紀念在1895年發現X射線的德國科學家侖琴(Wihelm Konrad Roentgen)。SI單位則為X單位(1X=1 C/ kg空氣=3881 R=34 Gy)。輻射曝露可直接簡易量測空氣被游離產生的電量(至今仍是世界標準量法),而傳統的1R=87.7erg/ g空氣,相當於95erg/ g生物組織(0.95rad),近乎人體吸收劑量1雷得,有其相當的實用價值。
  依曝露時間長短,可分成慢性(chronic)與急性(acute)曝露。依輻射源在體內或體外,可分為體內曝露(internal)及體外曝露(external),曝露率指dX/ dt,dX為dt時間內之曝露量。一些其他的用法有:職業性曝露(occupational,受僱正常工作狀況下的曝露)、異常曝露(abnormal,非正常工作狀況下的曝露)、環境曝露(environmental,非職業而受到的曝露)、醫療曝露(medical,如核子醫學及X光的治療、診斷等)、意外曝露(accidental,由於不可預料的狀況,而導致超過最高許可限度的曝露)、全身曝露(whole body,全身皆受到體外照射,或攝入核種相當均勻地分布於全身)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曝露;曝露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