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空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不空
ㄅㄨˋ ㄎㄨㄥ
bù kōng
教育部國語詞典重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bù kōng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不空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鄭阿財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不空(705~774)為唐代密教高僧,全名作「不空金剛」,乃唐代譯經家、密教付法的第六祖;南印度師子國(今斯里蘭卡)人。天資聰明,幼從叔父遊南海諸國,後出家;十四歲隨金剛智來華,玄宗開元八年(720)至洛陽。開元十二年(724)在洛陽廣福寺受具足戒,習漢、梵經論,並隨金剛智譯經。及金剛智示寂,乃奉遺命前往印度求密藏梵文;從普賢阿闍梨受〔十八會金剛頂瑜伽〕及〔大毘盧遮那大悲胎藏〕、〔五部灌頂〕及〔真言祕典〕等經論,並蒙指授諸尊密印、文義性相等。天寶五年(746)還抵長安;天寶十五載(756)奉詔住大興善寺開壇灌頂,以祈雨靈驗,賜號智藏。及安史之亂,長安淪陷,屢次祕密遣使與肅宗通報消息。至德二載(757)肅宗還都,師備受禮遇。乾元元年(758)敕命將長安、洛陽諸寺凡昔日玄奘、義淨、菩提流支等攜來之梵本悉數集中大興善寺,交不空翻譯。大曆六年(771)表進開元以來所譯經七十七部一○一卷及目錄一卷,並請入藏,在佛經翻譯史上與鳩摩羅什、真諦、玄裝等並稱四大翻譯家;又與善無畏、金剛智並稱開元三大士。 大曆九年(774)六月入寂,享年七十;追贈「司空」,諡號「大辯正廣智不空三藏和上」,於大興善寺造塔安置舍利。受法弟子數以萬計;著名的付法弟子有含光、慧超、惠果、慧朗、元皎、覺超等,而以嫡傳之惠果稱真言付法第七祖。惠果後傳法於日僧空海,歸國後創立真言宗,世稱「東密」。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不空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