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識時務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不識時務
ㄅㄨˋ ㄕˋ ㄕˊ ㄨˋ
bù shì shí wù (變)bú shì shí wù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bù shì shí wù (變)bú shì shí wù |
解釋:
1. 不能體認當前的形勢、潮流以求通達。
2. 指對當權者的愛賞、拔擢不加理會。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不識時務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詞典重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bù shì shí wù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不識時務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bù shì shí wù | ||||||||||||||||
釋義:
比喻不知利用時運以求通達。語出《後漢書.卷三六.鄭范陳賈張列傳.張霸》。後亦用「不識時務」形容不了解眼前狀況的愚魯態度。△「不知時變」 |
|||||||||||||||||
典源: 《後漢書.卷三六.鄭范陳賈張列傳.張霸》霸始到越,賊未解,郡界不寧,乃移書開購,明用信賞,賊遂束手歸附,不煩士卒之力。童謠曰:「棄我戟,捐我矛,盜賊盡,吏皆休。」視事三年,謂掾史曰:「太守起自孤生,致位郡守。蓋日中則移,月滿則虧。老氏有言:『知足不辱。』」遂上病。後徵1>,四遷2>為侍中3>。時皇后兄虎賁中郎將鄧騭,當朝貴盛,聞霸名行,欲與為交,霸逡巡不荅4>,眾人笑其不識時務。後當為五更,會疾卒,年七十。 〔注解〕
(1) 徵:徵召起用。
(2) 遷:晉升。
(3) 侍中:職官名。漢以為加官,分掌乘輿服物,侍於君王左右,與聞朝政,為皇帝親信重臣。
(4) 逡巡不荅:退卻徘徊,不作回答。荅,同「答」。逡,音ㄑㄩㄣ。
|
|||||||||||||||||
典故說明: 據《後漢書.卷三六.鄭范陳賈張列傳.張霸》載,東漢的張霸是一個很有才學的文人,他七歲時就能通曉《春秋》,博聞強記,學問過人,又能孝順父母,待人謙和,在當時的社會上獲得了良好的名聲。因此張霸被舉為孝廉,屢獲升遷,最後成為侍中。當時政權落入外戚鄧氏手中,虎賁中郎鄧騭(ㄓˋ)是鄧皇后的哥哥,地位顯赫,有權有勢,是眾人巴結討好的對象。鄧騭聽說了張霸的良好聲名,便想要與他結交,來提升自己的名望。但是張霸對鄧騭沒有好感,總是設法避開鄧騭,對他不理不睬。因此很多人都嘲笑張霸不知變通,以致失去一個升官發財的大好機會。後來「不識時務」被用來比喻不知利用時運以求通達;也用來形容不了解眼前狀況的愚魯態度。
|
|||||||||||||||||
書證:
|
|||||||||||||||||
辨識:
|
|||||||||||||||||
參考詞語: |
|||||||||||||||||
辭典附錄:
修訂本參考資料:原意是不識抬舉,後亦指不知時尚機運以求通達。後漢書˙卷三十六˙張霸傳:時皇后兄虎賁中郎將鄧騭,當朝貴盛,聞霸名行,欲與為交,霸逡巡不答,眾人笑其不識時務。三國演義˙第四十四回:今數人皆被操滅,天下無人矣。獨有劉豫州不識時務,強與爭權。亦作不達時務。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成語典_不識時務 | ||||||||||||||||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