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和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中和
ㄓㄨㄥ ㄏㄜˊ
zhōng hé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zhōng hé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中和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zhōng hé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中和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Neutralization |
日期: | 2002年2月 |
出處: | 環境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又稱中和作用。酸與鹼相互作用而生成鹽和水的作用。例如: HCl+NaOH→NaCl+H2O 酸與鹼的中和作用,實質上是酸分子中氫離子與鹼分子中的氫氧根離子互相結合而生成水分子的反應: H++OH-→H2O 在酸化的湖泊中施灑石灰粉,可利用Ca(OH)2+2H+→Ca2++20H-反應消除其酸性;及用酸處理造紙工業所排放的鹼性廢液等,都是利用酸鹼中和的作用進行污染治理的實例。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中和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tiong-hô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閩南語辭典_中和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