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判斷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判斷
ㄆㄢˋ ㄉㄨㄢˋ
pàn duàn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pàn duàn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判斷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詞典重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pàn duàn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判斷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Judgment |
作者: | 但昭偉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判斷」做為動詞指的是心理的活動,當人對外在客觀情境或己身內在狀態進行評估或衡量時要下決定的心理活動,就是判斷的活動。「判斷」做為名詞指的是人對各類情境進行評估或衡量所下決定的結果。前者考量是否要參加一種活動;後者為考量參加一種活動的結果。 「判斷」做為名詞時,在哲學領域中常與「命題」(Proposition)通用,故「全稱判斷」(universal judgment)、「特稱判斷」(particular judgment)、「單稱判斷」(singular judgment)可分別稱之為「全稱命題」、「特稱命題」和「單稱命題」。除此之外,「判斷」也可與「陳述句」(statement)通用,如「道德判斷」(moral judgment)就是「道德陳述句」(moral statement);有時「判斷」也與「信念」(belief)通用,依此,「道德判斷」就是「道德信念」 「判斷」做名詞用時,哲學家有興趣的問題是判斷的基本性質,內外兩關係論(dyadic-relation theory)認為,判斷是人心理活動的結果,當人思考、猜測、估量、希望等心理活動的結果以語言文字表達時,會以主詞加上述語的方式出現,如「我相信龍存在」在這個判斷中,「我相信」是判斷的主觀成分,「龍存在」是其客觀成分,而判斷的客觀成分是由概念所組成,如在上例中,「龍」及「存在」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多元關係論(multiple-relation theory)認為判斷的客觀成分是下判斷者對人、事或物之間的關係的認定。心理論(psychological theory)主張,判斷基本上是判斷者肯定其心理上之意象(image)的結果。而從行為主義的觀點來看,判斷只是判斷者行為的具體化而已。 當「判斷」做動詞用時,若是一種心理活動,會牽涉到許多要素,如社會價值觀、個人之喜好、人之生理,及判斷者對相關資訊的掌握等都會影響判斷的過程及結果。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判斷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客家語辭典
屬性: | 動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對應華語: | 判斷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客家語辭典_判斷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phuànn-tuàn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閩南語辭典_判斷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