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勢均力敵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勢均力敵
ㄕˋ ㄐㄩㄣ ㄌㄧˋ ㄉㄧˊ
shì jūn lì dí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shì jūn lì dí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勢均力敵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關連字詞
相似詞: | 【似】旗鼓相當 |
教育部國語詞典重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shì jūn lì dí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勢均力敵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shì jūn lì dí | ||||||||||||||||||||||||||||
釋義:
「勢均力敵」之「均」,典源作「鈞」。「鈞」通「均」。指雙方力量情勢相當,不分上下。#語本《逸周書.卷八.史記解》。△「智均力敵」、「旗鼓相當」 |
|||||||||||||||||||||||||||||
典源: #《逸周書.卷八.史記解》1>久空重位者危:昔有共工自賢,自以無臣,久空大官。下官交亂,民無所附,唐氏伐之,共工以亡。犯難爭權疑者死:昔有林氏、上衡氏爭權,林氏再戰弗勝,上衡氏偽義弗克,俱身死國亡。知能均而不親,並重事君者危:昔有南氏2>有二臣貴寵,力鈞3>勢敵,竟進爭權,下爭朋黨4>,君弗禁,南氏以分。昔有果氏好以新易故,故者疾怨,新故不和,內爭朋黨,陰事外權,有果氏以亡。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尹文子》逸文。
(2) 有南氏:古國名。
(3) 鈞:通「均」,相等。
(4) 朋黨:同類的人相互集結成黨派,排除異己。〔參考資料〕 《尹文子》逸文(據《太平御覽.卷四三二.人事部.智》引)兩智不能相救,兩貴不能相臨,兩辯不能相屈,力均勢敵故也。
|
|||||||||||||||||||||||||||||
典故說明: 「勢均力敵」這個詞語,一般用來指稱雙方勢力與情勢相當。在《逸周書.卷八.史記解》中有段話:「昔有南氏有二臣貴寵,力鈞勢敵,竟進爭權,下爭朋黨,君弗禁,南氏以分。」其中的「鈞」通「均」,和「敵」字一樣都是等同的意思。整句話是說:以前在有南氏這個國家,有兩個臣子極受君王寵信,雙方權勢相當,為了勝過對方,兩人於是各自結黨營私,明爭暗鬥,最後終於導致國家分裂。後來「勢均力敵」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雙方力量情勢相當,不分上下。「勢均力敵」一語,有時亦作「力均勢敵」,如《尹文子》逸文:「兩智不能相救,兩貴不能相臨,兩辯不能相屈,力均勢敵故也。」便是描述雙方力量相當,所以在智、貴、辯三方面都無法分出高下。
|
|||||||||||||||||||||||||||||
書證:
|
|||||||||||||||||||||||||||||
辨識:
|
|||||||||||||||||||||||||||||
參考詞語:
|
|||||||||||||||||||||||||||||
辭典附錄:
修訂本參考資料:雙方力量情勢相當,不分上下。如:由於兩隊勢均力敵,勢必演出一場龍爭虎鬥。亦作力敵勢均、力均勢敵。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成語典_勢均力敵 | ||||||||||||||||||||||||||||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客家語辭典
屬性: | 形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相似詞: | 【有拚勢】 |
對應華語: | 勢均力敵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客家語辭典_勢均力敵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