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周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zhōu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周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zhōu |
解釋:
[形] 1.完密、嚴謹。如:「周密」、「周詳」。《左傳.昭公四年》:「其藏之也周。」《說文解字.口部》:「周,密也。」唐.劉知幾《史通.卷五.補註》:「范曄之刪後漢也,簡而且周,疏而不漏,蓋云備矣。」 2.完備、充足。《左傳.文公三年》:「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為君也,舉人之周也。」《紅樓夢》第六四回:「後來不料遭了官司,敗落了家產,弄得衣食不周,那裡還娶得起媳婦呢?」 3.全部、整個。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二.濼陽消夏錄》:「見數物似人似獸,周身麟皴,班駁如古松。」 [名] 1.朝代名:(1)參見「周朝」條。(2)參見「北周」條。(3)唐朝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4)參見「後周」條。 2.環繞區域的外圍部分。如:「圓周」、「周圍」。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穀水注》:「池東西千步,南北千一百步,四周有塘。」 3.量詞。計算環繞次數的單位。如:「環島一周」、「繞場兩周」。 4.滿一年。通「週」。如:「周年」、「周歲」。 5.一星期。如:「周末」。 6.姓。如明代有周順昌。 [動] 1.環繞。如:「周而復始」。《楚辭.屈原.九歌.湘君》:「鳥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2.救濟、援助。通「賙」。如:「周濟」。《三國志.卷五八.吳書.陸遜傳》:「夷王梅賾等並帥支黨來附遜,遜傾財帛,周贍經卹。」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一八.恤貧濟老》:「富家沿門親察其孤苦艱難,遇夜以碎金銀或錢會插于門縫,以周其苦。」 [副] 普遍、全、都。如:「眾所周知」。《易經.繫辭上》:「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宋.蘇軾〈上神宗皇帝書〉:「以古揆今,則似內重,共惟祖宗所以預圖而深計,固非小臣所能臆度而周知。」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周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周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tsiu |
音讀: | Tsiu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周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