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哲人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hilosopher-King
作者: 李奉儒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在〔理想國〕(Republic)一書中,柏拉圖(Plato, 427~347 B.C.)透過蘇格拉底(Socrates, 470~399 B.C.)與別人的對話來提倡一烏托邦式的教育系統,其最終目的在於培養哲學王,作為理想國的政策立法者和決策者。「政治權力與哲學因此放在同一人手中」,且大眾將極快地了解到由哲人王統治的優點。
  柏拉圖的教育系統跟斯巴達城邦的教育實務極為類似。在這系統中,所有兒童均屬於國家,他們是集體婚姻下的產物,且在一出生後立即接受健康檢查。唯有在檢查後存活的兒童,可以在公立保育學校中受撫養至六歲。所有學童都要接受傳統的體育、文法、音樂和愛國訓練,直至十八歲為止,這是柏拉圖所規劃的第一階段。之後,部分經過挑選的人可再接受兩年的體育和軍事訓練。再次甄選後,少數人自二十歲至三十歲之間接受繼續教育,學習五種數學科目:算術、平面幾何、立體幾何、天文學及和諧的音樂。貫穿這些科目之間的重點是心靈的訓練,如抽象思維,而非實際的效用。其中少數的優秀者,在三十歲時可再接受五年的繼續「沈思」和對形上學及辯證學的純哲學研究,以能認知理性和善的形式。他們又稱為「保護者」(the Guardians),包含武士和哲學家,具備「愛智或真理、精神、速度與力量」等四個特性。保護者運用他們的活力、敏捷及意志來提升或保衛對的與真的事物。保護者之中僅有少數更優秀者得以再在十五年時間來跟隨好的統治者學習,這些統治者知道如何平衡智慧和權力。挑選的標準有兩種極為不同的能力:首先,他們必須顯示出特殊的智識能力;其次,他們必須顯示出對於整個社會特殊的關心或對城邦的摯愛。最後,在五十歲時,這些少數最優秀的人能成為理想國中的哲人王。
  柏拉圖將哲學家界定為廣義的愛智者,包括對學習、知識與真理的愛好。哲學家愛好真理而非變化的感官世界,前者是不變的實體,是知識的對象;後者可能是不正確的,僅是意見的對象。柏拉圖的基本觀點是,個人內在的非理性和混亂的慾望必須受到靈魂的管制,而社會中的非理性和混亂的個體必須受到哲人王的統治,不論是哲學家擁有政治權力,或既存的統治者變成一位哲學家,真正的統治者和哲學家是那些知道柏拉圖式的「形式」(Forms)或「理念」(Ideas)的人。柏拉圖認為:「除非哲學家猶如國王來統治……或那些現在被敬稱為國王與統治者的人成為真正與實在的哲學家……否則人性將很難暫時避開邪惡」。哲人王不僅是智識中的菁英分子,他們被選取的原因除了特定能力以外,還須具備特定傾向。柏拉圖將他的理想的哲人王以六種特性來界定:必須能對目的作抽象的推理;能夠知道達到目的的有效手段;能夠自制以面對誘惑時堅守理性;能夠避免錯誤的推理;關愛真理和學習;以及仁慈和真誠的傾向。這些特性最終還是要奠立在知識之上,亦即善的知識或善的形式。
  「哲人王」這一稱號現在則是較為廣義地應用到所有的菁英團體,這些團體宣稱或運用絕對的權力,以依現在實際需要或未來可能產生的科目提供專家的意見。但須堅守真理、正義、勇氣與自制的基本原則。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哲人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