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傳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宣傳
ㄒㄩㄢ ㄔㄨㄢˊ
xuān chuán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xuān chuán |
解釋:
1. 公開傳播宣揚,使眾人知曉。
2. 為使大眾知曉而進行的傳播活動。
3. 唱片公司中為歌手安排各項傳播等事宜的人。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宣傳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詞典重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xuān chuán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宣傳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Propaganda |
作者: | 詹昭能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宣傳是一種有計畫的行動,也就是刻意散播選擇性的訊息,以改變某些人或某個群體的既有態度或意見,和以傳播知識為主旨的教育活動有別。宣傳時通常利用宣傳對象的既有思想、情感、與行動體系,而將宣傳目的融入其中,並避免提及相牴觸者。 以宣傳為說服與溝通的重要方法,大都是立場相對而且彼此相當競爭的雙方,如在軍事與政治方面,國與國間或政黨與政黨間的宣傳。不過在商業方面,為促銷產品所做的商業廣告與公關活動,也算是一種宣傳的型態,因為這類的溝通與說服行為,所提供的訊息不但有選擇性,而且也未必都是真的。 宣傳原來只是個中性名詞,由於一九三○年代德國與義大利的新興政治團體,為博取眾人好感,宣傳無所不用其極,之後才被賦予負面的意義和不良的評價。 宣傳效果的可能因素包括:傳播者的可信度、宣傳對象被說服的可能性(Persuasibility)、宣傳內容與個人經驗的吻合度、宣傳內容引起的恐懼性、宣傳對象既有態度的干擾程度、有無與宣傳意圖牴觸的「反宣傳」等。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宣傳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suan-thuân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閩南語辭典_宣傳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