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帶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dài |
解釋:
1. 繫紮物品所用的長條物。
2. 泛指長條狀的物體。
3. 地球表面依緯度劃分的氣候區。
4. 地區、區域。
5. 佩掛。
6. 隨身攜著、拿著。
7. 附帶、順便做。
8. 夾雜、呈現。
9. 率領、引導。
10. 關上。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帶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dài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帶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作者: | 潘美月 |
日期: | 1995年12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名詞解釋: 褾的前端繫上一種絲織品的東西,以便捆紮之用,叫做帶。帶亦分各種各樣的顏色,帶的顏色有時亦代表書籍的性質和類別。據〔玉海〕所載,唐玄宗開元時藏於集賢院的書,經書用黃帶,史書用褾帶,子書用紫帶,集部書用朱帶。陳徐陵〔玉臺新詠〕序所說的「散此縚繩」指的就是這個帶子。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帶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音讀: |
tài
|
解釋:
|
|
音讀: |
tài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閩南語辭典_帶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