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振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振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zhèn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振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zhèn |
解釋:
[動] 1.舉起。《文選.賈誼.過秦論》:「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唐.王勃〈上劉右相書〉:「朽索充羈,不收奔馬之逸;輕緡振網,或隨吞舟之勢。」 2.搖動、抖動。《詩經.豳風.七月》:「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楚辭.王襃.九懷.蓄英》:「秋風兮蕭蕭,舒芳兮振條。」 3.奮發。如:「士氣大振」、「萎靡不振」。 4.震撼。通「震」。如:「威振天下」。唐.孟郊〈感懷〉詩八首之一:「秋氣悲萬物,驚風振長道。」 5.發放、開放。《左傳.文公十六年》:「自廬以往,振廩同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情采》:「夫水性虛而論漪結,木性實而花萼振,文附質也。」 6.救濟、救助。通「賑」。《禮記.月令》:「命有司發倉廩,賜貧窮,振乏絕。」《戰國策.燕策三》:「是以委肉當餓虎之蹊,禍必不振矣。」 [名] 姓。如宋代有振紀。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zhēn |
解釋:
參見「振振」(二)條。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振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振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tsín |
音讀: | tín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振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