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首: | 气 | ||||||||||||||||||
筆畫: | 10 | ||||||||||||||||||
部首外筆畫: | 6 | ||||||||||||||||||
注音: | ㄑㄧˋ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
部首: | 气 |
部首外筆畫: | 6 |
總筆畫: | 10 |
注音: |
|
解釋: 1. 物體三態之一,有別於固體、液體,沒有固定的形狀、體積,能自由流散的物質。如空氣、水蒸氣等。
2. 人或動物的呼吸。
3. 自然界陰晴、冷暖等的現象。
4. 味道。
5. 惱怒、憤怒。
6. 人的情緒或表現出來的精神狀態。
7. 人表現出來的才能或行為作風。
8. 中醫指充塞於人體中,一種使各器官正常發揮機能的原動力。
9. 相學上指人的勢道、運命。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部首: | 气 |
部首外筆畫: | 6 |
總筆畫: | 10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qì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英文: | Gasification |
日期: | 2002年2月 |
出處: | 環境科學大辭典 |
名詞解釋: 當廢物分解時,溶解性及懸浮性有機物轉變為氣體的過程。例如好氧生物分解時,產生CO2,而厭氧生物分解時,產生H2、CO2、及CH4。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部首: | 气 |
部首外筆畫: | 6 |
總筆畫: | 10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客家語辭典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部首: | 气 |
音讀: |
khì
|
解釋:
|
|
音讀: |
khuì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閩南語辭典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