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藏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法藏
ㄈㄚˇ ㄗㄤˋ
fǎ zàng
教育部國語詞典重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fǎ zàng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法藏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鄭郁卿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法藏(643~712),唐代僧人,生於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卒於玄宗先天元年,華嚴宗第三祖,為實際創始者;俗姓康,字賢首,祖父時,自康居國遷徙長安,父曾受賜為左郎中。 法藏十七歲入太白山求法,後聞智儼在雲華寺講〔華嚴經〕,遂前往聽道,深受感動,求為門生;智儼對他也極為讚賞,盡傳所學。二十六歲,智儼圓寂前,將他託付給弟子道成、落塵;二十八歲,獲他們之薦剃度為僧,得受沙彌戒,隸屬太原寺,時為高宗咸亨元年。 高宗上元元年(674),法藏奉詔在太原寺講〔華嚴經〕,又在雲華寺開講;此後廣事傳法、著述,并參加譯經,先後與日照合譯〔大方廣佛華嚴經續〕,與道成、落塵同譯〔顯識〕、〔密嚴〕等十餘部經論,大振華嚴宗風。武后曾命京城十大德為他授具足戒,把〔華嚴經〕中賢首菩薩之名賜為稱號,故一般稱為「賢首國師」,位極崇隆。 據宋贊寧之〔高僧傳〕說,法藏曾為僧眾講新譯〔華嚴經〕,講到〔華嚴世界品〕時,講堂及寺中地皆震動;武后得知,令敕褒獎。又說法藏為武后講經至天帝網義十重玄門等內容時,武后茫然不解;法藏於是指殿隅金獅子為喻,講到一一毛處,各有金獅子,一一毛處獅子,同時頓入一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無邊獅子,重重無盡,武后豁然領悟。這些說法後來被集錄成文,名為〔金獅子章〕。 法藏又曾為不了解刹海涉入重重無盡義的學者設計,取鏡十面,八方安排(四方四角),上下又各排一面,相去丈餘,面面相對,中安一佛像,燃一炬以照之,互影交光,學者盡皆大悟。從以上例子 ,可見法藏是一個 「善巧化誘」,深諳說法的高僧。 法藏前後講新舊〔華嚴經〕三十餘遍,中宗、睿宗均禮請他作菩薩戒師。玄宗先天元年(712)在長安大薦福寺圓寂,年七十歲;葬於神禾原華嚴寺南邊。 法藏弟子甚多,著名者有宏觀、文超、宗一、慧苑、慧英等;著作亦多,主要有〔華嚴經探玄記〕、〔華嚴經文義綱目〕等二十餘部、百餘卷,堪稱著作最豐富的大師之一。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法藏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