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波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bō |
解釋:
1. 水因湧流或風力振盪所產生的起伏現象。
2. 比喻目光。
3. 物理學上指由彈性體振動所產生像波浪一樣起落的現象。
4. 跑。
5. 量詞。計算接續情勢的單位。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一]bō |
解釋: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二](又音)pō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英文: | wave |
作者: | 邵揮洲 |
日期: | 2002年12月 |
出處: | 力學名詞辭典 |
名詞解釋: 波是指從介質中一點傳播到另一點,而介質無任何永久性位移的移動,是能量傳播的一種形式。最常見的波有機械波和電磁波,根據傳播方向與介質振動方向又可分為縱波(二者方向相同,如聲波)和橫波(二者互相垂直,如弦上的彈性波、電磁波等)。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英文: | wave |
日期: | 2003年6月 |
出處: | 資訊與通信術語辭典 |
名詞解釋: 指輻射能量的外觀。所有無線電、光線等均是具輻射能量。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客家語辭典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客家語辭典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音讀: |
pho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閩南語辭典_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