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名稱:理論
ㄌㄧˇ ㄌㄨㄣˋ
lǐ lùn
注音: | |
漢語拼音: | lǐ lùn |
解釋:
1. 具有系統、組織的定律或論點。是由實際的驗證中歸納出,或由觀念推演而得。如科學上的理論。
2. 按照事物的道理評析,相對於實際或實踐而言。
3. 見解、觀點。
4. 據理爭論、講理。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理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lǐ lùn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理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英文: | theory |
日期: | 2003年6月 |
出處: | 資訊與通信術語辭典 |
名詞解釋: 用以解釋或說明某類現象的知識。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理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英文: | Theory |
作者: | 李奉儒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名詞解釋: 理論一詞由於在應用範圍上的差異,而有許多不同的含意:如對事物的猜測,對事件所形成的假設,對事情所秉持的原理,對事情所形成的經驗性通則,或是對事情所建立的嚴謹性法則等。但不論是何種含意,理論都指人針對某些類似的事件或現象,依據思考或想像活動中的概念化作用,從而形成的結果。 因此,理論可能是對一些似有相關但又令人困惑的事情所提出的暫時性解釋,嘗試以一套似乎合理的理由,去說明過去或現在的某一特殊現象;理論也可能是一套用以預測的概念化架構,解說某些事情在未來較有可能的演變,或那些事情是可預期發生的。事實上,這種將理論視為推理的(reasoned)解釋與預測的工具,才是理論的典範用法。無論是嘗試解釋某些事情的過去、現在,或預測未來,作為推理工具的理論,都必須建立在一組知識或信念上;在「科學」之中尤其明顯,以致於有人主張理論的「正確」意義即是「科學的」理論。 科學中的理論,是對於發生在這個世界裡的某些事情,嘗試提出經過推理的解釋;而且只有證明其為唯一合乎(經驗觀察與實驗證明的)事實的說明,而不僅止於假設的信念時,這個解釋才能成為理論。科學理論對事實作統一和不自相矛盾的描述,並用必然規律和因果關係加以解說,所以除了能夠說明現在究竟發生甚麼之外,也能夠預測未來的事件。 然而解釋的理論與實踐的(practical)理論之間是有區別的。科學理論基本上是描述的與解釋的,就像牛頓(I. Newton)的萬有引力定理;但也有些實踐的理論,譬如教育理論,基本上具有規約的(prescriptive)或推薦的(recommendatory)功能,也就是指導教育實際。解釋的理論告訴我們某件事情是甚麼,實踐的理論則告訴我們應該做甚麼。 值得注意的是,理論通常在意義上與實際(practice)對立:理論指純粹的知識及觀察,實際則指知識以外的任何行動。因而經常有一誤解,認為「理論歸理論,實際歸實際」。然而理論與實際是相互關聯的,實際不能沒有理論作為依據,理論不能沒有實際作為內涵。一方面,理論形成原則與規準,以判斷實際是否成功或達成目標;另一方面,如果一個特定理論跟實際中的事實不能密切契合,那是因為它是個「不好的」或不適當的理論。至於理論由於改善而進一步發展時,並不表示這理論已經完全錯誤,而只表示它不足以解釋更多新的事實而已。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理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屬性: | 名 動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客家語辭典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音讀: |
lí-lūn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閩南語辭典_理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