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端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duān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端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duān |
解釋:
[名] 1.事物的兩頭皆稱為「端」。如:「尖端」、「末端」、「筆端」。《論語.子罕》:「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2.事物的起始。如:「開端」、「發端」、「挑起戰端」。《孟子.公孫丑》:「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3.項目、方面。如:「鬼計多端」、「變化萬端」、「舉其一端」。 4.心思、思緒。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衛洗馬初欲渡江,形神慘悴語左右云:『見此芒芒,不覺百端交集。』」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 5.古代布帛的長度單位。通常一端約等於一疋。《初刻拍案驚奇》卷一:「除了文若虛,每人送緞子二端。」 6.姓。如明代有端孝思。 [形] 正、正直。如:「品行不端」。《禮記.玉藻》:「目容端,口容止。」《孟子.離婁下》:「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動] 1.以手托物。如:「端碗」、「端菜上桌」。 2.擺。如:「端架子」、「把問題都端出檯面上討論。」 [副] 1.到底、究竟。宋.王安石〈龍泉寺石井〉詩二首之二:「四海旱多霖雨少,此中端有臥龍無?」宋.陸游〈幽事〉詩:「餘年端有幾?風月且婆娑。」 2.果真。宋.蘇軾〈水龍吟.小舟橫截春江〉詞:「武昌南岸,昔遊應記。料多情夢裡,端來見我,也參差是。」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端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端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tuan |
音讀: | tuann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端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